位列三公的大司空、兼領丞相事的袁紹,現在憂心忡忡地鵠立在窗前,透過撐起的視窗凝睇著夜幕下的東麵群山,很久不語。
ps:【衷心感激:梓莘、書友510114921月票支撐,感謝!】
局勢如此卑劣,主公本來能夠兵不血刃地收取幽州,而後揮師南下,直取冀州。可主公卻冇有這麼做,而是分兵兩路,一起抵抗冀州軍的強攻,另一起則由主公親身領軍征討蠻軍。這就是我等主公與其他諸侯截然分歧之處,也是我賈詡最恭敬主公的處所,甘心平生跟隨,誓死無悔!”說到這裡,賈詡一臉敬佩之色,神情非常衝動,極力平複心神後,他淺笑道:“隻要餬口在邊郡的百姓才曉得邊疆不寧的風險到底有多大,有多麼可駭,其彆人或許永久也體味不到這類刻骨銘心的痛苦。為兄失態了,公瑾切莫見笑。”
幸虧李利不在這裡,不然他聽到周瑜這番話後必然會有無窮感慨:周瑜和諸葛亮可謂是天生的朋友仇家,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傳播千古,讓人唏噓感慨千年。但是跟著李利的橫空出世,現在這對天生的敵手竟然成了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這真是世事無常的最好解釋。
聽了賈詡一席話,周瑜當真笑不起來,反而心頭非常沉重,甚為自責。沉重的是,大漢邊疆從未安寧過,一向占有著諸多蠻夷部落,至今已稀有百年了,可大漢境內卻群雄盤據,爭鬥不止。自責的是,他感受本身過分急功近利,眼睛始終盯著大漢各州各郡和各鎮諸侯,卻從未將目光投向大漢以外,那邊一樣有著極其博識的邊境和肥饒的地盤,另有凶惡彪悍、餓狼一樣的諸多部族。
同一個天空下,同一片夜色下,鄴城丞相府內堂中一樣是燈火透明。
固然如此,但有些人和事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終究還是會碰到一起。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方纔嶄露頭角。便立即引發周瑜的重視。所幸他現在對諸葛亮並無敵意,恰好相反,他現在提起諸葛亮更多的是獵奇與體貼。獵奇的是,諸葛亮乍一進入軍旅便被委以重擔,如許的例子並未幾見;體貼的是,諸葛亮實在是過於年青,卻擔負智囊這麼首要的職務。周瑜替他擔憂,擔憂他扛不起這麼重的擔子。
深思半晌後,周瑜對賈詡拱手一揖,以示謝意。大恩不言謝,這一揖就夠了。隨即,他神采安靜隧道:“傳聞孔明此次替代奉孝擔負智囊,不知文和兄對他體味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