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盧龍塞決鬥,我東征兵馬遠不如蠻軍強大,以弱旅對戰強蠻。若無主公親率雄師出戰。將毫無勝算,或者說取勝迷茫。這毫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曆次交戰印證的究竟。昔日青狼穀一役,想必公瑾還是影象猶新吧。若無主公坐鎮火線。為公瑾壓陣。想來北伐戰事不會如此順利。這一點,公瑾應是心知肚明?”
ps:【衷心感激:梓莘、書友510114921月票支撐,感謝!】
同一個天空下,同一片夜色下,鄴城丞相府內堂中一樣是燈火透明。
幸虧李利不在這裡,不然他聽到周瑜這番話後必然會有無窮感慨:周瑜和諸葛亮可謂是天生的朋友仇家,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傳播千古,讓人唏噓感慨千年。但是跟著李利的橫空出世,現在這對天生的敵手竟然成了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這真是世事無常的最好解釋。
要曉得,主公的識人之術冠絕天下。世人皆知。平常文士底子進不了主公的視野,更不成能屈尊降貴,折節下交,並將其認作結義兄弟。如此禮遇寵遇,可見諸葛亮才氣之高、策畫之深,即便是我等恐怕也是猶有不及呀!”這番話是賈詡有感而發,語氣極其樸拙,絕無半分教唆鼓動之意。
深思半晌後,周瑜對賈詡拱手一揖,以示謝意。大恩不言謝,這一揖就夠了。隨即,他神采安靜隧道:“傳聞孔明此次替代奉孝擔負智囊,不知文和兄對他體味多少?”
話音稍頓,賈詡語重心長隧道:“或許公瑾還不體味主公的處世本性。對主公而言,不管諸侯爭鬥如何狠惡,哪怕是打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卻畢竟是漢人內部爭鬥。就像自家兄弟打鬥打鬥普通,再如何打都不要緊,即便打得頭破血流,也不會讓外人占便宜,終究大漢邊境還在漢人手裡。但是,一旦內奸殘虐或蠻夷入侵,不管其他諸侯態度如何,主公都不會袖手旁觀,一貫主張先攘外後安內,對諸多蠻夷從不手軟。麵前局勢便是如此。
第二次結合諸侯討伐李利,固然參與會盟的諸侯數量遠不及陳留會盟的諸侯多,但是兵馬卻遠勝於第一次會盟。但是司隸大戰的成果卻讓袁紹不堪回顧,盟軍敗了敗得完整,敗得潔淨,一敗塗地。會盟的九路諸侯終究活下來的隻要五個,五十餘萬盟軍終究活著逃出司隸的不到一半,那是一場真正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