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袁紹可謂是深有體味。畢竟他曾經擔負過兩次諸侯盟主,兩次帶領盟軍討伐西涼軍,但兩次討伐的成果倒是大相徑庭。初次結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固然有些不儘人意,但那一戰終償還是勝了;因為盟軍終究達到了目標,逼走董卓及其麾下的西涼軍,順利篡奪了帝都洛陽。
一個月前,討袁聯盟因為荊州劉表俄然撤兵而遭受重挫,河北和淮南兩大主疆場接踵停戰罷戰,墮入對峙相持的僵局。當時,袁紹以為討袁聯盟已處在分崩離析的邊沿,就像他曾經兩次結合諸侯會盟的景象一樣,一旦哪路諸侯率先退出,全部聯盟隨即就會土崩崩潰,當場閉幕。
冀州袁紹與幽州公孫瓚爭鬥多年,無形中大大減弱了幽州軍對周邊蠻夷的威懾力,使得占有在幽州邊疆的烏桓、鮮卑等蠻夷乘機而動,為禍邊郡,肆意燒殺劫奪,為所欲為。現在公孫瓚勢弱,冀州袁紹為圖自保,更是不吝重金拉攏蠻夷,勾搭蠻夷雄師共同舉兵,平分幽州。
聽了賈詡一席話,周瑜當真笑不起來,反而心頭非常沉重,甚為自責。沉重的是,大漢邊疆從未安寧過,一向占有著諸多蠻夷部落,至今已稀有百年了,可大漢境內卻群雄盤據,爭鬥不止。自責的是,他感受本身過分急功近利,眼睛始終盯著大漢各州各郡和各鎮諸侯,卻從未將目光投向大漢以外,那邊一樣有著極其博識的邊境和肥饒的地盤,另有凶惡彪悍、餓狼一樣的諸多部族。
第二次結合諸侯討伐李利,固然參與會盟的諸侯數量遠不及陳留會盟的諸侯多,但是兵馬卻遠勝於第一次會盟。但是司隸大戰的成果卻讓袁紹不堪回顧,盟軍敗了敗得完整,敗得潔淨,一敗塗地。會盟的九路諸侯終究活下來的隻要五個,五十餘萬盟軍終究活著逃出司隸的不到一半,那是一場真正的慘敗。
周瑜現在已微醺,聞言後點頭笑道:“文和兄不忙分開,且坐下。明日出征事件,小弟早已籌辦安妥,不打緊的。”說話間,周瑜起家扶著賈詡的肩膀,美意挽留。
固然如此,但有些人和事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終究還是會碰到一起。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方纔嶄露頭角。便立即引發周瑜的重視。所幸他現在對諸葛亮並無敵意,恰好相反,他現在提起諸葛亮更多的是獵奇與體貼。獵奇的是,諸葛亮乍一進入軍旅便被委以重擔,如許的例子並未幾見;體貼的是,諸葛亮實在是過於年青,卻擔負智囊這麼首要的職務。周瑜替他擔憂,擔憂他扛不起這麼重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