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懸空,星漢光輝。夤夜子時,中軍大帳仍然閃動著燈火,幔帳中周瑜與智囊賈詡相對而坐,屏退了侍從,把酒敘談。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固然如此,但有些人和事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終究還是會碰到一起。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方纔嶄露頭角。便立即引發周瑜的重視。所幸他現在對諸葛亮並無敵意,恰好相反,他現在提起諸葛亮更多的是獵奇與體貼。獵奇的是,諸葛亮乍一進入軍旅便被委以重擔,如許的例子並未幾見;體貼的是,諸葛亮實在是過於年青,卻擔負智囊這麼首要的職務。周瑜替他擔憂,擔憂他扛不起這麼重的擔子。
賈詡聽出了周瑜話語中的擔憂與體貼,悄悄捋著頜下長髯。笑聲道:“諸葛亮是南陽太守諸葛瑾的胞弟,也是主公夫人諸葛玲的親弟弟。其人雖是一介墨客,卻能甘守貧寒,勤於稼穡。殊為可貴。至於他才學策畫如何。為兄也不甚體味,但奉孝對諸葛亮但是推許備至,稱之有‘經天緯地之才’,百年不遇的絕代奇才,自認弗如。彆的,他既是主公的內弟,卻又被主公認作義弟。由此不丟臉出,諸葛亮之策畫絕對是非比平常。定然是一名不成多得的賢士。
目睹周瑜似有所悟,賈詡會心一笑,顧自點頭。正所謂響鼓不消重錘,有些話點到即止,周瑜絕頂聰明,隻是一時被麵前的好處遮住了眼睛,但是隻要稍稍提示,他就能敏捷復甦過來,從而全麵地對待全部戰局,這此中就包含正對大漢邊境虎視眈眈的邊郡蠻夷。
深思半晌後,周瑜對賈詡拱手一揖,以示謝意。大恩不言謝,這一揖就夠了。隨即,他神采安靜隧道:“傳聞孔明此次替代奉孝擔負智囊,不知文和兄對他體味多少?”
時下盧龍塞決鬥,我東征兵馬遠不如蠻軍強大,以弱旅對戰強蠻。若無主公親率雄師出戰。將毫無勝算,或者說取勝迷茫。這毫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曆次交戰印證的究竟。昔日青狼穀一役,想必公瑾還是影象猶新吧。若無主公坐鎮火線。為公瑾壓陣。想來北伐戰事不會如此順利。這一點,公瑾應是心知肚明?”
周瑜現在已微醺,聞言後點頭笑道:“文和兄不忙分開,且坐下。明日出征事件,小弟早已籌辦安妥,不打緊的。”說話間,周瑜起家扶著賈詡的肩膀,美意挽留。
賈詡聞聲色變,臉上的笑容垂垂收斂起來,一雙眸子通俗地諦視著周瑜,神情寂然道:“公瑾此言,為兄不敢苟同。此番與我說過便罷,今後切不成再提,特彆不能在主公麵前提起,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