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部分,在這裡連在一起來講,因為固然在墨子篇章裡有幾篇來講這部分,但是提及來,核心也就一個,就是“節用”墨子裡說“故子墨子曰:“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墨家不反對儒家提出的那些匡扶社會公理的禮,但是反對儒家很多彰顯權勢的禮,而這部分也能夠說是儒家講的樂。
實在這些看起來彷彿儒、釋、道、墨、宿命論看起來都差未幾,但是細心分是有差彆的。
之前有一個朋友說,玄門是講人與天然的乾係,儒家是說,人與社會的乾係,佛教是講,人與自我的乾係。
至於墨家,墨家呈現的時候太短,還冇有更好的生長和完美就已經滅亡在汗青的長流裡了,所留下來的文籍也相對窘蹙,以是隻能儘量複原其思惟的原貌了。
也是厥後官方懲惡會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到頭終有報”等等。
佛家以為,從起心到所行,都有因果,如果成果不儘如人意,比如說積德了,但是冇看到有好報,那是人緣還不敷成熟,總有一天人緣和合,必然能夠成熟,善惡種子都是如此,都在等候機遇偶合的時候成熟,就像種下種子,種子甚麼時候著花成果,要看陽光雨露,氣候等等諸多身分,當然也有能夠就不長出來,或者能夠開的花,結的果或多或少,但是種西瓜必然得西瓜不會得黃瓜。
很多人看到天道酬勤的天道兩字,就覺得這是道家的話,實在這是儒家的話,孔子給易做十翼的時候,講乾卦的時候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乾卦裡,九五,飛龍在天,九六亢龍有悔,這裡也能夠講是儒家對天命的觀點,儒家以為冥冥中自有命數,但不是絕對穩定的,乃至能夠說,每時每刻都在竄改,以人的去處,德行等等,而不竭的竄改。
而佛教思惟則以為,固然承認因果,但是不以為人應當順命,如果說現在的景況是疇昔是人緣所帶來的,那麼將來的境遇,則是現在所行而決定的,也就是說,佛教以為,疇昔的已經疇昔,不要過量的悔怨,將來的還未到來,也不要感覺就安然等候,掌控當下纔是最首要的,掌控現在的所思所行,將會決定將來的所得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