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節孝總坊(一)
南關-覺羅國歡德壽坊
孝子總坊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旌表陳先典、朱佐耀、劉騰龍、華遠容、晏紹景5位孝子,也是一座少見的多人牌坊。牌坊上的《各孝子銘》是翰林院庶吉人隆昌人範運鵬謄寫,也是他在故鄉留下的獨一小楷書法作品。
永洪說:“你們曉得嗎?這座牌坊的坊主竟然多達 188 人!這在中國的牌坊史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啊!這不能不說是隆昌人的一個創舉。”世人皆讚歎不已。
節孝總坊(二)形狀和節孝總坊(一)幾近一模一樣,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除了旌表的人數分歧外,另有一個天下獨一,就是該坊旌表的164人內裡,混出去了一名孝子,並且屈居於側匾,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非常罕見,這座牌坊大抵也是天下牌坊中獨一的男女同坊。
肅慶德政坊,是為旌表知縣肅慶,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製作,肅慶是那拉氏,到任隆昌時,正逢嚴峻乾旱,莊稼無收,米價暴漲,他帶領全縣百姓抗旱保苗,同時平抑米價,打擊奸商,還冒著殺頭的風險,開倉放糧,短期內政績出色。
五明和曉萍帶著兒子佳佳和永洪一家來到南關,這裡有6座牌坊。隆昌南關彆名春牛坪,這裡的6座牌坊都修建於清朝期間,時候跨度從清鹹豐五年(1855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彆離是郭玉巒功德坊、舒承湜百壽坊、節孝總坊(一)、節孝總坊(二)、李吉壽德政坊、覺羅國歡德壽坊等。每一座牌坊都相隔約10米,擺列整齊。
永洪無法地搖點頭:“她們每小我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但這些故事詳細是甚麼,至今仍然有很多是個謎。或許隻要時候才氣揭開這些謎團吧。”
“鋤莠安良”的碑刻也位於古驛道上,實在和德政坊是一個意義,是對官員的表揚,大抵是還不敷資格立牌坊,就立了一塊石碑。
聽了永洪的先容,大師對這些陳腐的牌坊充滿了獵奇和等候。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目睹這些汗青悠長的文明遺產,並體味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李吉壽德政坊,旌表隆昌知縣李吉壽的德政,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製作,當時洪秀全已定都天京,承平天國活動正如火如荼,隆昌固然尚未涉及,但乘機反叛的匪患擾民害民事件時有產生,李吉壽上任後,采納了一係列強有力的安民辦法,深受縣民獎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