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壽德政坊,旌表隆昌知縣李吉壽的德政,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製作,當時洪秀全已定都天京,承平天國活動正如火如荼,隆昌固然尚未涉及,但乘機反叛的匪患擾民害民事件時有產生,李吉壽上任後,采納了一係列強有力的安民辦法,深受縣民獎飾。
永洪奉告他們:“牌坊是中國當代為表揚功勞、科第、德政、忠孝節義等而設立的一種記念性修建,也能夠用於分開空間。在明清兩代,牌坊非常流行,特彆是在封建社會期間,能夠立起一座牌坊並非易事,它代表著皇權對小我功勞的承認。數百年來,中國各地曾經聳峙過上萬座牌坊,但因為汗青啟事,很多都已損毀。固然如此,現存的古牌坊仍然數量浩繁,能夠說是數以千計。”
南關-覺羅國歡德壽坊
永洪無法地搖點頭:“她們每小我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但這些故事詳細是甚麼,至今仍然有很多是個謎。或許隻要時候才氣揭開這些謎團吧。”
北關-孝子總坊
五明和永洪一同觀光時,永洪先容道:“隆昌石牌坊有著很多未解之謎,比如隆昌石牌坊為何會呈現男女同坊?這一向是個謎。”
孝子總坊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旌表陳先典、朱佐耀、劉騰龍、華遠容、晏紹景5位孝子,也是一座少見的多人牌坊。牌坊上的《各孝子銘》是翰林院庶吉人隆昌人範運鵬謄寫,也是他在故鄉留下的獨一小楷書法作品。
聽了永洪的先容,大師對這些陳腐的牌坊充滿了獵奇和等候。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目睹這些汗青悠長的文明遺產,並體味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聽到這些,世人都不由讚歎不已。五明和曉萍更是感覺不虛此行,能夠讓孩子佳佳體味到如此奇特的汗青文明。而佳佳則鎮靜地拉著父母的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那些壯觀的牌坊。
永洪奉告我們,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朝廷對隆昌縣內的188名節孝婦女予以表揚(此中包含187名節孝婦人和1名節婦)。隆昌本地的士紳和百姓以及恤嫠會共同籌集資金,在隆昌縣城南的“春牛坪”建立了一座節孝總坊。就如許,這座牌坊成為了隆昌汗青上的第一座多人共坊。
永洪給一行人先容每個牌坊的大要:
肅慶德政坊,是為旌表知縣肅慶,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製作,肅慶是那拉氏,到任隆昌時,正逢嚴峻乾旱,莊稼無收,米價暴漲,他帶領全縣百姓抗旱保苗,同時平抑米價,打擊奸商,還冒著殺頭的風險,開倉放糧,短期內政績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