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生活_第11章 在周邊旅遊 第二節 遊覽隆昌古石橋(續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五明顛末一番深切的調查和體味後得知,在那風景如畫的隆昌縣,村落的小溪邊還儲存著很多獨具特性的跳墩橋,本地人們親熱地稱之為“跳墩子”。

光陰荏苒,轉眼來到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因為隆橋所連接的那條陳腐驛道上車馬如織、郵傳繁忙,人們川流不息,因而在這裡設立了一個首要的驛站,並直接以橋的名字來稱呼它——隆橋驛。同時,朝廷還調派了一名尚未正式列入官品品級的官員前來駐守此地,這位官員被稱為驛丞,他負擔著專門辦理郵傳事件以及迎來送往等首要職責。

在光陰長河的流淌中,有那麼一座橋,它好像一部無言的史乘,冷靜地見證並記錄著我們這座都會的興衰變遷與過往影象。這座曆經悠悠百年風雨浸禮的古石橋,如同一名慈愛而堅固的老者,悄悄地保護著這片地盤以及餬口在這裡的世世代代子民們。

五明進一步切磋發明,關於隆昌的第一座橋究竟建於何時何地,現在已然難以切當考據。但是,固然如此,隆昌境內呈現橋梁的悠長汗青,卻能夠從那些陳腐的文籍當中尋覓到蛛絲馬跡。據宋朝馳名學者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以及郭允韜的《蜀鑒》兩部典範文獻記錄:在秦惠文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 341 年的時候),秦王號令司馬錯帶領雄師打擊蜀國,並任命他擔負蜀郡的首任郡守。而到了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 339 年),秦國又設置了巴郡(當今的重慶市)。當時,如果要從蜀郡前去巴郡,必定需求路過隆昌這個處所。並且,途中必須跨過九條蜿蜒流淌的溪河,天然也就少不了要走過九座橋梁。至於這些橋梁到底是木製佈局還是石製佈局,目前已經冇法停止精確考據了。但是,僅僅仰仗這些有限的筆墨記錄,就足以充分證明隆昌境內存在橋梁的汗青起碼能夠追溯到 2300 多年之前。這段冗長光陰裡,無數行人在這些橋上穿越來往,見證了期間的變遷和社會的生長。

劉家橋乃是由本地劉姓土紳慷慨解囊捐資修建而成。這座橋高出於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之上,風景惱人,美不堪收。而在橋下水流方向約二十米高坡之處,本來聳峙著一座巍峨壯觀的寶塔。此塔汗青悠長,承載著光陰的滄桑與影象。但是,跟著時候的推移,到了 1949 年新中國建立以後,出於某些啟事,人們將那座高塔推倒,併發掘其基石用於構築劉家橋水庫大壩。自此今後,塔橋相互映托、渾然一體的奇特景色便再也無處可覓,令人可惜不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