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_第25章 當“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下)(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王牧笛:實在我們回過甚來看全部天下範圍的三次都會化海潮,從英國開端的第一波海潮,北美的第二波海潮,另有生長中國度的第三波海潮,會發明之前我們聊的幾個都會病它們都經曆過,包含方纔講的英國大眾衛生的危急,美國的治安混亂、交通的堵塞,等等。

郎鹹平:海內出產總值上升多少。

郎鹹平:你曉得我們都喜好講些甚麼話嗎?我們會講所謂“都會化”是生長中的題目,以是能夠在生長中自行處理。搞笑,這如何能夠呢?胡說八道的,市場經濟如何能夠處理這個題目呢?我就以紐約為例,在紐約轉型階段,當時我就在紐約,1990年之前紐約的市長叫丁勤時,在他任職期間,每7個紐約人中就有1個是拿社會福利的,並且犯法率也很高,大師都不敢住在紐約了,在阿誰時候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想搬離紐約。

郎鹹平:對,都是這模樣的,冇有錯。

(佳賓先容:李銀,資深媒體人)

郎鹹平:但是我跟你講,在朱利安尼接任紐約市長之前,1975年到1990年,紐約也產生了嚴峻的題目,幾近停業。但是你曉得,當你把犯法題目處理了以後,大量企業搬出去,你就有稅收了,敷裕了,以是你不要用錢來作藉口。你隻要情願做,把治安改好,交通改好,以後企業天然會出去,企業能夠贏利的話,你就能夠收稅。紐約都能做到,你為甚麼做不到呢?

王牧笛:我們剛纔聊到中國“都會化”過程中的都會病,西方的“都會化”門路已經走了這麼多年,特彆是美國有多種形式作為一個鏡像值得我們參考。

王牧笛:但是我們在參照美國的時候會發明,因為生長階段分歧,美國事先生長的,我們是後生長的,那很多剛纔我們聊的都會病,“都會化”中的很多陣痛是不是能夠自行消解呢?這也是我們媒體的一個設想。

郎鹹平:我們之前講芝加哥形式的式微,但到了最後,恰好是芝加哥最早走出芝加哥形式的。你看2010年美國穆迪評級機構對美國各都會的經濟多元化程度停止評比的陳述,芝加哥竟然是95.1分,滿分是100分,排在全美國第一名。甚麼意義你曉得嗎,疇昔一個純粹以製造業為主的都會最後轉型成為一個多元化都會。1990年到2002年之間,芝加哥辦事型經濟比嚴峻幅增加,辦奇蹟失業崗亭增加了82%,達到56.58萬人。此中,芝加哥地區共有外資企業3400家,供應了失業崗亭24萬個。就是說這個都會並冇有停在產業化階段,而是發明產業化出了題目以後做了主動的轉型,用當局的力量讓一個純粹製造業的都會漸突變成一個以辦奇蹟為主的都會。當然它的辦奇蹟必定不能跟洛杉磯比,也不能跟紐約比,但是它正在做一個大的竄改,是誰鞭策的?當局。是以你千萬不要跟我講,從生長中處理題目。我討厭聽這個話,必須由一個有為的當局處理老百姓最痛苦的題目。是以我感覺紐約市若那邊理犯法題目,芝加哥若那邊理製造業跟辦奇蹟的題目,值得我們各級當局思慮。這些也是我們老百姓體貼的話題,你能不能處理?也就是說,將來都會生長很簡樸,就是產業化必須轉向辦奇蹟。那如何轉向?當局必必要有一套好的打算,而不是到處蓋高樓大廈,搞招商引資,這不是我們體貼的話題。撤除這個,老百姓更體貼的是甚麼?治安題目、交通題目、房租題目、住房難的題目、小孩子上學安然的題目,這些題目現在就擺在當局檯麵上,你應搶先處理這個題目,這纔是都會生長的毒瘤。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