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_第24章 當“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上)(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郎鹹平:我們分段來講,“都會化”當然是人出去纔有“都會化”對不對?

王牧笛:它要跟失業相銜接,不然就是一個無本之木。

王牧笛:2010年初有一個調查陳述,叫《中產家庭幸運白皮書》,中國經濟最為發財的北京、上海、深圳等都會的中產階層幸運指數相對較低,與人均支出不成反比,特彆是2009年房價飆升,令很多中產者感到痛苦,住房成了豪侈的事情,這也是他們要逃離北上廣一個首要的身分。

李銀:我想起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他是很著名的一個修建師,他跟我說現在天下各地著名的修建師事件所都來中國了。

郎鹹平:對,因為冇有內需,消耗太少了,2009年我們國度的海內出產總值中,隻要29%的消耗,大部分是出口。

王牧笛:傳授的體貼實在是說讓農夫通過連合起來、構造起來闖市場,然後共同分享“都會化”的紅利。實在,我們鼎新開放三十多年,一向是鄉村在反哺都會。比如說工農產品“剪刀差”,城裡人享用著便宜的農產品。走到明天,“都會化”不竭擴大,不竭地征用地盤,已經擴大到了鄉村這個處所。那麼是否能夠通過一種有效的軌製運作,讓都會來反哺鄉村。

李銀:對。

李銀:美國事花了幾十年的時候,漸漸地把產業轉移出去了。

李銀:這絕對是有題目的。對於北京的空置率,到底誰能給一個官方的說法?現在統計局不敢說,這就申明它有題目。但我感覺在這方麵,重慶做的不錯,它處理了農夫工進城居住的題目,首期大抵要花500億來建公租房。

郎鹹平:對,但是你曉得中國的環境不太一樣。我舉個例子,按照我們的研討顯現,中國經濟80%的增加來源於鋼筋水泥,20%來源於勞動力的投入,根基上冇有技術進步。是以我剛纔講了,產業出產,出產的是鋼筋水泥;促進都會生長,用的是鋼筋水泥;拉動房地產生長,消耗的還是鋼筋水泥,到最後我們發明,都會冇有任何技術進步。更可駭的是,隻要“都會化”一停止,甚麼都停擺了。那我叨教你,美國事如何對付這個呢?

郎鹹平:對,又是“產業化”。有一個叫《交際事件》的雜誌賜與重慶形式很高的評價,但是重慶形式還是冇有跳出“產業化”拉動都會生長的門路,固然它和我們本地地區不一樣,本地地區的產品90%是出口,重慶的產品90%是內銷。但還是冇有逃出“產業化”拉動都會生長的宿命,這是非常可駭的。那我叨教你,“都會化”達到頂點以後,你下一步該做甚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