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_第23章 當“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上)(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中國土地軌製需求二次鼎新?

按照2010年8月15日新華網的報導,浙江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7萬人降到2009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更成心機的是,杭州、義烏、桐鄉等地有200多名公事員把戶口回遷到了鄉村。這些詭異征象的背後實在就是地盤的好處。

李銀:實在“都會化”就是在做地盤鼎新。很多人在說“都會化”帶來的影響,那你想想看,農夫工這個詞如何來的?就是因為“都會化”把農夫趕到城內裡去,成為工人,成為農夫工。這就是鼎新的一個切麵。但是如果說“重慶形式”是很勝利的話,那它也不成能複製到其他處所。

王牧笛:我們平常說的是“農轉非”,現在這個詞叫“非轉農”。為甚麼會呈現“非轉農”?實在就是地盤的好處。

王牧笛:這是當代版的《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出來。實在“逆都會化”這個觀點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西方國度的“都會化”生長到必然階段以後,人丁增加、交通擁堵、環境淨化等“都會病”越來越嚴峻以後,大量都會人丁開端往郊區或者鄉村活動。

郎鹹平:我們現在能“郊區化”嗎?萬科不是在北京的順義開辟一項地產嘛,還自備到城區的巴士,為甚麼?因為當時冇有配套。請你想想,如果你住到阿誰鬼處所去,早上8點鐘出門,再碰上塞車,中午才氣到郊區。有錢人敢搬到郊區去嗎?不敢,隻敢待在郊區內裡,最好住在三環以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