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_第三十七章 疑或圍魏從容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隻要將霍邑再攻陷,起碼晉南這塊兒言之,李善道就能將蒲阪、柏壁、霍邑這幾個相稱首要的支撐點儘數占有,首尾照應,從而計謀上占有必然的主動,進可攻、退可守。

不過比擬持續打擊霍邑也好、比擬轉攻文城郡也罷,東入長平郡同時亦如屈突通所指,固然存在好打、打下後利於安定河東南部的好處,但此舉卻能夠給李世民留下更多時候集結兵力,反使漢軍墮入被動,——倒是此策,在屈突通的這三策當中,是最保守的一策。

如果選用此策,就等於是主動地放棄了計謀上的主導權,是在局麵無益於己軍的前提下,卻竟主動地轉入被動防備,是在給李世民供應反擊的機遇。

從坐在諸將叢中的羅藝,抬眼偷覷李善道神采,站將起家,恭敬地行了個軍禮,說道:“大王,臣之鄙意,我軍現距霍邑,隻一天多的路程了,且已刺探清楚,霍邑城中,算上李孝基前時派去的援兵,總計亦才數千,我軍數萬雄師,挾連勝之勢,今往攻之,縱不能一舉拔之,然短日內克取其城,也非不能!如果現卻撤兵,未免可惜。況便李世民即便真的想要‘圍魏救趙’,有竇公在文城,也足能阻之,——至不濟,大王也可遣援兵,聲援竇公。

這會兒是下中午分,將到傍晚,兵馬離臨汾縣城已有四十多裡,再行一日多便可至霍邑。

還是如前文所述,河東地界,也就是後代山西,團體地貌呈“兩山夾一川”的格式,東邊太行山,西邊呂梁山,汾水貫穿此中。非論從北往南攻,還是從南往北攻,最便於雄師行軍的線路,皆是沿汾水河穀行進。沿汾水河穀一線,多有重鎮。單在臨汾、西河等境內,重鎮便有臨汾、霍邑、靈石、介休等地,此中又尤以霍邑、靈石兩地因其陣勢,最為緊急。

“請屈突公、我賢兄等來見。”李善道思考了半晌,令道。

竇建德謹遵李善道的號令,入據昌寧今後,這幾天,確是以自守為務,隻遣了遊兵一部,時而北入吉昌境內,騷擾進駐到了吉昌城中的宇文歆、李靖部,及通過騷擾探其真假。

卻這王君廓“士氣”如此此話,說的有事理。

“攻霍邑”的軍令前日才下達,正向霍邑進發,卻如這時竄改,對士氣確然會有不小的破壞。

不算河內郡的環境下,長平郡是河東地界最西南位置的一個郡。其北為上黨,向南超出太行山為河內,東亦是太行山,西為臨汾、絳郡。從河內打長平郡,因需超出太行山,不好打,但上黨等郡現皆已在李善道手中,長平郡被包其間,伶仃無援,如果現取此郡,確是不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