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劉黑闥來的,另有羅藝、高開道。彆的,王伏寶、王須達、王君廓等也都來了。
王君廓亦起將身形,拍著胸脯,說道:“大王,羅柱國說的是!打霍邑的軍令下來今後,全軍高低,無不士氣昂然,大師夥憋足了勁,嗷嗷叫著爭為大王打下霍邑!而若於此際,俄然竄改號令,不再去打霍邑,臣擔憂士氣或會受挫。且則李世民,不過一孺子耳,他就算真的采納了‘圍魏救趙’,有竇公在文城郡阻他,有甚可憂?臣願領部為前鋒,為大王陷取霍邑!”
李善道的話冇說完,但諸人皆知其意,他這是在躊躇,霍邑還要不要現在去打了。
李善道摸著短髭,俯身細看,幾次看了好一會兒,問屈突通:“三策當中,公覺得何策為上?”
不過比擬持續打擊霍邑也好、比擬轉攻文城郡也罷,東入長平郡同時亦如屈突通所指,固然存在好打、打下後利於安定河東南部的好處,但此舉卻能夠給李世民留下更多時候集結兵力,反使漢軍墮入被動,——倒是此策,在屈突通的這三策當中,是最保守的一策。
前天攻陷了臨汾縣城,攻陷後,全軍休整了一日,明天早上纔剛沿著汾水河穀,持續北上。
如果選用此策,就等於是主動地放棄了計謀上的主導權,是在局麵無益於己軍的前提下,卻竟主動地轉入被動防備,是在給李世民供應反擊的機遇。
從輿圖上來看的話,文城郡北邊的龍泉郡、東邊的臨汾郡與絳郡、南邊的河東郡,都不是大郡,俱隻東西、南北各約二百裡高低,而文城郡與這幾個郡比擬更是為小。卻這文城郡東西、南北各才百餘裡遠近。但隻要落目文城郡,第一個會重視到的處所,就是其郡南邊河東郡最北界的龍門縣,另有與龍門同在汾水北岸,位處龍門東邊的絳郡之稷山、正平兩縣和柏壁。
為將者,最忌朝令夕改。
……
“大王所慮固是。臣之鄙意,當前擺在我軍麵前的挑選,共有三個。一個是持續北上,打擊霍邑;一個是轉而西入文城郡,先將宇文歆、李靖部毀滅,搶在李世民部唐援到前,占下文城郡;一個是改以東入長平郡,打下長平。這三個挑選各無益弊。”屈突通沉思熟慮地說道。
但羅藝、王君廓不約而同,都以為竇建德足能擋住李世民的判定,卻李善道不能苟同。
便是不改號令,仍去打霍邑,隻靠竇建德,隻怕他倒是擋不住李世民!
龍門縣城,間隔文城郡的南界,三四十裡罷了;稷山、正平、柏壁距文城的間隔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