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粱錄》記南宋杭州一地的米食糕點和點心即有:豐糖糕、乳糕、栗糕、鏡麵糕、重陽糕、棗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粟粽、金鋌裹蒸茭粽、巧粽、糍團、常熟糍糕、春餅、元子、湯糰、蒸糍,水團、米食等等[16]。
雨水節能夠限於農夫卜稻色的。這類民風的發源必甚早,且不以食用為目標。後代甚麼時候起逐步轉為食用不得而知。但據《廣東新語》的記錄,清朝時廣州人的“炮穀”和孛婁很類似,是供食用的:“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覺得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14]
(六)飯食、糕點稻米除一日三餐燒飯或粥為主食外,其他的加工食用體例,在汗青上極其繁多,不成勝計,可說是中國稻文明的特性。《廣東新語》記敘西寧、南雄等地有很多特彆的燒飯體例,如:“西寧之俗,歲三月,以青楓、烏桕嫩葉,浸之信宿,以其膠液和糯,蒸為飯,色黑而香。
又據《武林舊事》所載的“糕”類有糖糕、蜜糕、栗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生糖糕、蜂糖糕、線糕、間炊糕、乾糕、乳糕、社糕、重陽糕等19種。
楓,一名烏飯木,故用之以相餉。南雄以寒食前後,婦女相約上丘壟,以烏糯飯置牲口祭墓。又以蠟樹葉搗和米粉為粔籹,色青而香。長樂人以香桂皮葉蒸飯,食之亦香。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15]
至於孛婁連稱,其義不明,孛婁亦稱孛羅,《田家五行》(元·婁元禮撰):“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這申明孛婁花不必然都卜人事休咎,農夫也可用來卜稻色,即年景吵嘴。範成大“吳中節物詩”[12]:“熬稃腷膊聲。”自注:“炒糯穀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主食以外以稻米作糕點和點心的種類,恐不會少於麥食的點心。
粥類有七寶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糕粥、饊子粥、綠豆粥、肉盦粥等9種[17]。這些吃食種類中,有些是汗青很早的,如《廣東新語》所說的“粔籹”,早見於《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注:“餦餭,錫也。以蜜和米麪,折磨作粔籹。”《齊民要術》也有記敘。
這隻是廣東幾個縣的環境,天下各地的飯食竄改就更多種多樣了。
則孛婁並不限於吳中南邊,北方人也有之。看米花如何定休咎,據《武陵舊事》說;“吳俗,每歲正月十四日,以糯米穀爆於釜中,名曰孛羅花,彆名卜穀,以番白多者為勝。”就是說,爆裂出來的米花,紅色多者為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