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爆米花的開端原不作食用,係卜一歲休咎的民風。但如何按米花卜休咎則不詳。這類民風自宋至元明不衰,明朝《戒庵白叟漫筆》中收錄了一首“爆孛婁詩”:“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穀卜韶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喪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請後代,數片梅花插鬢斜。”
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新秀。客歲薄收飯不敷,本年頓頓炊白玉。春耕有種夏有糧,接到來歲秋刈熟。鄰叟來觀還歎嗟,貧人一飽不成賒。官租私債紛如麻,有米冬舂能幾家?”[10]
這詩活潑地描述了臘月個人停止冬舂的熱烈勞動氣象,也包含對冬舂米品格的讚成和儲藏的長處不蠹不腐。但同時也點出有力停止冬舂米的隻是大戶人家,貧民的官租私債都還不清,那不足力籌辦冬舂米!
作者說:“此爆孛婁詩也,錄之以觀風。”可見不是戒庵白叟所作,是他記錄當時風行的這首詩。詩的作者和時候不得知,總在戒庵白叟寫漫筆之前業已風行於官方是無疑的。
則米黃白停勻,不黴不蠹,所謂冬舂米也。”這一段記敘表白冬舂米的儲藏體例分歧,用屯儲藏要處理米堆發熱濕氣的題目、在屯心直立“發頭”,其事理同王禎《農書》所說的“穀盅”一樣,多了一道“隨濕隨換”的手續。
鹹豐戊午年(1858)的《南潯鎮誌》,光緒《烏程縣誌》等雖都提到冬舂米,亦皆語焉不詳。
“冬舂行”固然描述得很活潑,但對冬舂米加工後的儲存較簡樸。
南宋範成大有專門一首《冬舂行》的樂府詩,記敘農家忙於製作冬舂米的景象,詩前的序言中提到“餘歸石湖,來往田家,得歲暮十事,采其語,各賦一詩,以識土風,號村田樂府。其一冬舂行。臘日舂米,為一歲計,多聚杵臼,儘臘中畢事。藏之土瓦倉中,經年不壞,謂之冬舂米”。
冬舂米在湖州地區非常遍及,乃至有一個早熟的早稻種類名叫“趕冬舂”,意指這個種類很早熟,正趕上開春以來冬舂米將近吃完的時候退場[8]。
旬今後,發頭蒸熱,濕氣上衝,急用礱糠隔麻布腳袱以收之,隨濕隨換,務收儘其濕而後止。
(五)孛婁(即爆米花或凍米花)南宋範成大《吳郡誌》中提到當時姑蘇的民風中有一項名“孛婁”的民風,即後代吃爆米花的發源:“吳中自昔號富強,四郊無曠土,隨高低悉為田。……上元影燈巧麗,它郡莫及……爆糯穀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歲之休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