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重生之農家生活小意思_312.第312章 分批 6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能把這類蒸殺穀種抽芽力的事逕直當作蒸穀米。因為蒸穀米的陶器早在河姆渡遺址中已發明有蒸具“甑”,總不能說7000年前已曉得有蒸穀米了。

蒸穀米的稱呼因地而異,四川稱火米,廣東稱熟米。

南宋吳自牧在其《夢粱錄》“米鋪”條中提到當時臨安(今杭州)的米市上出售的食米種類有l6種之多:“其米稀有等,如早米、晚米,新破礱、冬舂、上色白米、中色白米、紅蓮子、黃芒,上稈杭米、糯米、箭子米、黃秈米、蒸米、紅米、黃米、陳米。“此中的蒸米即蒸穀米。《夢粱錄》說當時杭州市供應的食米係通過運河從姑蘇、湖州、常州、秀州(今嘉興)及淮、廣等處輸入。以上各地除湖州外,都不產蒸穀米。

湖州的蒸穀米在方誌中有充分的反應,清順治六年(1649)《長興縣誌》:“湖俗通行冬舂米,秔也,蒸穀米,秈也。”

“蒸”不必解釋了,“糤”現在很陌生,但在宋朝文獻中為常見,如宋《寶慶四明誌》的水稻種類馳名“烏糤”,“赤糤”的,《嘉泰會稽誌》馳名“<禾畾>糤”的(詳見第三章)糤也可作散,陸遊詩:“已炊藟糤珍珠米”,這藟散也即<禾畾>糤。

隻要《雙林鎮誌》稍詳:“蒸穀米,西路山鄉謂之熟穀秈,亦曰炒穀米。吾鄉則有是稱。八月杪廣秈退場,將穀蒸熟曬燥而後舂食。然終不及西鄉所出之佳。”這段記敘表白蒸穀米要經曆蒸、曬、舂3個加工過程。但據陳學平調查,湖州蒸穀米的加工體例係按蒸穀時加水與否有四種體例:即浴穀蒸、隨浴隨蒸、澆水蒸和乾穀蒸。

朝鮮學者一篇論文觸及朝鮮當代也有蒸穀米,附帶提到蒸穀米發源於印度,但也冇有指出印度汗青上甚麼時候起已有蒸穀米[5]。倒是該文提到朝鮮的蒸穀米,英語拚音寫作tchin-ssal,這一讀音引發筆者的興趣,因為這恰是漢語“蒸糤”的譯音。

康熙四十三年(1704)鄭元慶《湖錄》:“蒸穀米有二種,有蒸穀而舂者,有煼穀而舂者。”(煼即炒)蒸米是宋時的稱呼,清時和炒米合稱為蒸炒米,清朝今後才稱蒸穀米。

記錄蒸穀米最為明白的是宋朝文獻。當代有人研討蒸穀米,將其推前到春秋期間的吳越國,則不成信,因為所根據的質料是趙曄《吳越春秋》卷九“勾踐詭計彆傳”中提到越國因“年穀不登”,向吳王請糴“粟”(即稻)萬石,第二年越國水稻歉收了,特地遴選“精粟而蒸,還於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