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_《群書治要》的人生智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說,一小我犯了弊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是很普通的。你出錯時,大師都瞥見了,你改正了以後,就像日蝕和月蝕過後重現光亮那樣,大家都會尊敬你。蕩子轉頭金不換。一個真正有代價、風趣的人,不在於你犯冇犯錯誤,而在於犯過弊端以後,你是否會改正,是否能在曆經波折以後,再上一個台階。

我發明,很多人的不歡愉,美滿是因為他們學不會如何瞭解和接管。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都染上了一種病,這類病就叫作抱怨。它實在是一種思惟癌症。比如,你在網上瞥見很多人在微博內裡罵社會,罵期間,罵這個,罵阿誰,彷彿誰都不對,就他一小我對。但是這類東西看多了以後,你就會感到很惡感。你會發明,他在向你漫衍一種抱怨的病毒。女人染上這類病毒,就會變成怨婦;男人染上這類病毒,會成為比怨婦更糟糕的怨夫。

有一天,我在終南山跟一名禪師飲茶。這位禪師很成心機,他對我說,甚麼叫貪嗔癡?貪,就是一小我總想獲得一些超越本身所需的東西,老是活在“想要”的狀況中,而不是活在“需求”的狀況中;嗔,就是風俗性地對抗,而不是恒順眾生;癡,就是無認識的風俗。

有一種身心醫學以為,很多人身材的疾病都是來自內心的一種罪過感和對自我的否定。這些東西滋長了一種負麵情感,負麵情感繼而轉換為對身材的傷害。以是,在這個練習營內裡,人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師承認本身曾經做過的各種好事。承認完以後,統統人都痛哭流涕。然後開端嘔吐,吐出各種色彩的痰。稍後開端腹瀉,然後再哭,久久不能自已。很多人感覺,顛末這個過程以後,內心的承擔總算放下了。以是,要承認本身的錯誤,並且向彆人訴說,這是獲得擺脫的一種有效體例。

《論語》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甚麼要把這句話放在首位?因為它奉告了我們:如何獲得歡愉的人生。歡愉有兩個法門:第一,跟朋友分享和交換;第二,幾次做本身風俗做的事情、已經懂的事情。“學而時習之”,幾次做一件事情,越做越諳練,越諳練你就越有信心,越來越歡愉,就像做《國粹堂》節目主持一樣。冇有稿子,直接講,如果放在10年、20年前,我還冇有這個才氣時,就很難,我會感覺很憂?。一句話錄二三十遍,導演很抓狂,我也會很抓狂,很焦炙。但是“學而時習之”,你練的時候長了,就具有了這個才氣,本身也會感覺很享用這個過程。假定明天我中了1000萬的彩票,後天我還會持續做這個節目,這就叫樂在此中。我們幾次做善於的事情,不竭改進,就會獲得歡愉。和喜好的朋友分享心得也會歡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