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81章 江水一(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江水東逕陽關巴子梁,江之兩岸,猶有梁處,巴之三關,斯為一也。延熙中,蜀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東右逕黃葛峽,山高嶮,全無人居。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裡,頹岩倚木,厥勢殆交。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合,南流注之。

江之左岸有巴村落,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著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壽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溪水伏流逕平頭山,內通南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鯽雁,不異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地密惡蠻,不成輕至。

呂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與洛會矣。又逕犍為牛鞞縣為牛鞞水。昔羅尚乘牛鞞水,東征李雄,謂此水也。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又東逕資中縣,又逕漢安縣,謂之綿水也。自上諸縣,鹹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浸沃也。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江陽郡治也。故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裡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心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王隱《晉書隧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覺得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曆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江水又東逕涪陵故郡北,後乃並巴郡,遂罷省。江水又東逕文陽灘,灘險難上。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側江汶。

強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出晉昌郡宣漢縣巴嶺山,郡隸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裡,故屬巴渠。西南流曆巴中,逕巴郡故城南,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便是水也。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於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複為巴郡,以嚴顏為守。顏見先主入蜀,歎曰:獨坐窮山,放虎侵占。此即拊心處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