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東,右得將龜溪口。《華陽記》曰:朐忍縣出靈龜,鹹熙元年,獻龜於相府,言出自此溪民。
縣故巴夷之地也。漢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為中郎將,從萬人出巴符關者也。
縣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經》所謂夷水出焉。
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於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修煮不斷。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裡,頹岩倚木,厥勢殆交。
江水又逕魚複縣之故陵,舊郡治故陵溪西二裡故陵村,溪即永穀也。地多木瓜樹,有子大如甒,白黃,實甚芬香,《爾雅》之所謂楙也。
江水又東,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東南流逕漢豐縣東,淨水注之。水導源出西北巴渠縣東北巴嶺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縣,又西入峽,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峽,至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淨水口。彭溪水又南,逕朐忍縣西六十裡,南流注於江,謂之彭溪口。江水又東左逕朐忍縣故城南。常璩曰:縣在巴東郡西二百九十裡,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裡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心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王隱《晉書隧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覺得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曆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江水又東逕涪陵故郡北,後乃並巴郡,遂罷省。江水又東逕文陽灘,灘險難上。
又東過魚複縣南,夷水出焉。
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舟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
江水又東,右逕夜清而東曆朝陽道口,有縣治,治下有市,旬日一會。
又東逕壤塗而曆和灘。又東逕界壇,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得是名也。
強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出晉昌郡宣漢縣巴嶺山,郡隸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裡,故屬巴渠。西南流曆巴中,逕巴郡故城南,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便是水也。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於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複為巴郡,以嚴顏為守。顏見先主入蜀,歎曰:獨坐窮山,放虎侵占。此即拊心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