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水又東,平洛溪水注之。水發玉女台下平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也。又東南流注於潁。
穀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宛人,溫仁寬雅,恭而有禮。
又東過西華縣北,王莽改名之曰華望也,有東故言西矣。世祖光武天子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
洧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
潁水自堨東逕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南陽城,陽翟則夏地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於櫟。《左傳》曰:桓公十五年,突殺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鄭守櫟大夫,櫟,鄭之多數。宋忠曰:今陽翟也。週末,韓景侯改過鄭徙都之。
潁水又東,側潁有公路城,袁術所築也,故世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又東,逕臨潁城北,城臨水,闕南麵。
潁水又東南逕澤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經》書:公及諸侯盟於皋鼬者也。皋、澤字類似,名與字乖耳。
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彆瀆於奇頟,城東三十裡,世謂之大氵隱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於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內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高也。
洧水又東,與虎牘山川合。水發南山虎牘溪,東北流入洧。洧水又東南,赤澗水注之。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台岡下。又曆岡東,東南流注於洧。
隱水於樂嘉縣入潁,不至於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於頓是也,俗謂之潁陰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左會交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蕩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逕繁昌故縣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誌》曰:文帝以漢獻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壇受禪因而地,改元黃初,其年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城內有三台,時人謂之繁昌壇。壇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禪於此,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銘曰:遂於繁昌築靈壇也。於後其碑六字生金,論者覺得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