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53章 潁水 洧水 氵異水 潧水 渠(沙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潁水又南逕潁鄉城西。潁陰縣故城在東北,舊許昌典農都尉治也。後改成縣,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國侯也。

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彆瀆於奇頟,城東三十裡,世謂之大氵隱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於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內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高也。

《經》雲蒗蕩渠者,百尺溝之彆號也。南合交口,新溝自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誤耳。潁水自堰東南流,逕項縣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項是矣。

應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車騎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絕席。

其水東南逕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塚,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淵水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於潁。

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北對青陵陂,陂縱廣二十裡,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陂西則漷水注之,水出襄城縣之邑城下,東流注於陂。陂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曆臨潁縣也。

《春秋左傳》所謂頓迫於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十餘裡。又東逕項城中,楚襄王所郭,覺得彆都。都內西南小城,項縣故城也,舊潁州治。穀水逕小城北,又東逕刺史賈逵祠北。王隱言祠在城北,非也,廟在小城東。昔王淩為宣王司馬懿所執,屈廟而歡曰:賈梁道王淩,魏之忠臣,惟汝有靈知之。遂仰鴆而死。廟前有碑,碑石金生。乾寶曰:黃金可采,為晉複興之瑞。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小氵隱水出焉。《爾雅》曰:潁彆為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位,彆為小水之名也。亦猶江彆為沱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