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隱曰:陽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側水有《九山祠碑》,業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縣在汝水之陰,故以汝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鄉也,女陰郡治。城外東北隅,有舊台,翼城若丘,俗謂之女郎台,雖經頹毀,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鄉,所未詳。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於淮。
潁水又東出陽城關,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書右仆射衛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也。
潁水又東逕氵隱陽城南,《竹書編年》曰:孫何取氵隱陽,氵隱強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宛人,溫仁寬雅,恭而有禮。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覺得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誌》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三源奇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穀。《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馮敬通《顯誌賦》曰:求善卷之地點,遇許因為負黍。
漢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近歡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縣北有習陽城,潁水逕其南,《經》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源崈高縣東北,太室東溪。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暘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門路遊憩者,惟得餐飲罷了,無取澡盥此中,苟不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潭週數裡,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
其地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故召陵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改名征羌也。闞駰引《戰國策》,覺得秦昭王欲易地,謂此也。汝水彆瀆又東逕公路台北,台臨水方百步,袁術所築也。汝水彆溝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漢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國。縣北三十裡有孰城,號曰北利。故瀆出於二利之間,間關女陽之縣,世名之死女。縣取水名,故曰女陽也。又東逕南頓縣故城南,又東南逕鮦陽城北,又東逕氏阝鄉城北,又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理誌》,縣,故寢也,寢丘在南,故籍丘名縣矣。王莽改名之曰閏治。孫叔敖以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改名固始。彆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塚。昭字叔明,周後稷之胄。塚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不成複識,羊虎傾低,殆存罷了。枝汝又東北流逕胡城南,而東曆女陰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逕女陰縣故城北。《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莽改名之曰汝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