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
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欲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必將驚,宣急去。固不從。
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
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於此,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穀轉。西南流,入於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
南過穀遠縣東,又南過陭氏縣東。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
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誌》魏郡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內黃無淨水可來,統統者惟鐘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淨水瀆移,彙流逕絕,餘目尚存,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竭。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複故瀆矣。
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雲,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淵,南流為台渟水,東南入沁水。
沁水南逕石門,世謂之沁口。《魏地盤記》曰:河內郡野王縣西七十裡,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雲: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源出銅鞮山,愚笨週迴,水道九百裡。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岩高大。天時霖雨,眾穀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歲功不成。臣輒按行,去堰五裡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覺得累方石為門,若天久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滿,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農府給野生,勿使稽延,以讚時要。臣孚言。聖旨聽許,因而夾岸累石,結覺得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畮之數,間關光陰之功,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雲,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