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過汲縣北。
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世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故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因而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鹹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裡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俊彥競茂,相傳雲,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範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於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遯垂釣水,何必渭濱,然後磻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
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穀轉。西南流,入於沁水。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
又南,五十餘裡,沿流高低,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籠富強,奇為翳薈也。
沁水又南,曆陭氏關,又南與驫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乘高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於沁。
雹水又東南,入於淨水。
穀遠縣,王莽之穀近也。沁水又南,逕陭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
又東入於河。
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雲,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淵,南流為台渟水,東南入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
是非太行回轅之言也。碑雲:魯國孔氏,官於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斯言是矣。蓋孔氏因遷山下,追思聖祖,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矣,非謂回轅於此也。邘水東南逕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裡。今是亭在邘城東南七八裡,蓋京氏之謬耳,或更有之,餘所不詳。其水又南流,注於沁。
沁水又南,與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東,帶引眾溪,積以成川。又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於沁水。
沁水
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欲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必將驚,宣急去。固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