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4章 汾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南過楊縣東。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鄉也,魏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莊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雅·釋地》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鹵,壚也。《穀梁傳》曰:中國曰太原,蠻夷曰大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地盤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幷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地點也。汾水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傾頹,惟單碑獨存矣,今筆墨剝落,無可尋也。

川土寬平,峘山夷水。《地理誌》曰: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強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地點,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阪,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焉,故倉阪取名矣。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國誌》: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穀。蓋欲乘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都慮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比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拜鄧訓為謁者,監護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

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大夫趙晁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都之也。《竹書編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帝封度遼將軍範明友為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陽郡,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地盤記》曰:平陽城東十裡,汾水東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於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王莽所造也。淵覺得天授,改永鳳二年為河瑞元年。汾水南與平河水合,水出平陽縣西壺口山,《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穀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廚者也。又東,逕平陽城南,東入汾,俗覺得晉水,非也。汾水又南曆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西北有晉襄公陵,縣蓋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改名曰乾昌矣。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孟丙為盂大夫。洛陰水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莽之狼調也。擺佈夾澗幽深,南麵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陰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