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中有方丘,故謂之方澤,丘即葵丘也。許慎《說文》稱,從邑,癸聲。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穎曰:介山在河東皮氏縣東南。其山矗立,周七十裡,高三十裡。穎言在皮氏縣東南則可,高三十裡,乃非也。今準此山,可高十餘裡。山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隥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子西絕鈃隥,西南至監,是也。其水三泉奇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
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穀。數十裡間,道險隘,水擺佈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岩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嶮也。
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大夫趙晁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都之也。《竹書編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帝封度遼將軍範明友為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陽郡,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地盤記》曰:平陽城東十裡,汾水東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於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王莽所造也。淵覺得天授,改永鳳二年為河瑞元年。汾水南與平河水合,水出平陽縣西壺口山,《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穀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廚者也。又東,逕平陽城南,東入汾,俗覺得晉水,非也。汾水又南曆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西北有晉襄公陵,縣蓋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改名曰乾昌矣。
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白馬城。今平陽郡治。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又服從縣南西流。
又南過平陽縣東。
西南太高梁邑西。
川土寬平,峘山夷水。《地理誌》曰: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強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地點,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阪,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焉,故倉阪取名矣。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國誌》: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穀。蓋欲乘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都慮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比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拜鄧訓為謁者,監護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