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編輯本段穩按期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子之國,《春秋》“齊侯滅萊”。至漢,為東萊郡之地。後魏孝靜帝分東萊於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廢。隋開皇三年改置牟州,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置,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於縣理置登州。
宋朝鼎新唐朝處所行政軌製,建立了中心當局帶領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製。據史籍記錄,政和元年(1111年),山東大部分地區劃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獨一少數州、縣屬於河北東路,合計26州(府、軍),89縣。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於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所蓬萊。
明朝實施的省、府、州、縣製,登州歸屬山東省(後改成山東佈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設府,治所蓬萊。統領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明末設登萊巡撫於此,登萊巡撫袁可立曾在此練習海軍,登萊成為關防重鎮。
黃縣,中。東北至州五十裡。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武德四年屬牟州。神龍三年置登州,黃縣割屬焉。《漢書》曰:“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垂、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黃即今黃縣,垂即今文登縣,屬東萊
摺疊編輯本段文獻記錄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裡。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裡,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成山,在縣東北一百八十裡。《史記》曰:“秦始皇二十九年,又東遊,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紀功。”《郊祀誌》曰:“齊有八祠,成山為日主。”《封禪書》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為加強對浩繁州、縣的統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天然情勢劃天下地區為10個道。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為15個道。但是,道並不是一級行政實體,而是巡查、監察機構。當時,山東地區以黃河為界,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登州、萊州、齊州、曹州、兗州、密州、青州、淄州、濟州、鄆州、沂州等11州屬河南道。
1914年5月,北洋當局置膠東道,治所煙台,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