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山,在縣西北九十裡。
摺疊編輯本段穩按期
海,在縣南六十裡。縣東一百八十裡。三麵俱縣於海。縣東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橋,今海中時見有堅石似柱之狀。
元處所行政區劃的最大特性就是在天下建立行省軌製,構成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區製。山東與河北、山西、內蒙等地處於元多數四周,通稱為“腹裡”,作為中心特區,由中書省統領,故冇有設行省,而是直接設路和直隸州。因為中書省地區泛博,為便於辦理,在路之上設立肅政廉訪司和宣慰司,作為查察區。山東地辨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錄,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置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附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所蓬萊。
文登縣,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裡。本漢牟平縣也,屬東萊郡。高齊後帝分牟平縣置文登縣,屬長廣郡,取界縣文登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長廣郡,文登縣屬萊州。武德元年,改屬登州。
宋朝鼎新唐朝處所行政軌製,建立了中心當局帶領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製。據史籍記錄,政和元年(1111年),山東大部分地區劃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獨一少數州、縣屬於河北東路,合計26州(府、軍),89縣。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於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所蓬萊。
五代十國期間,山東地區前後歸屬梁、唐、晉、漢、周等政權,行政區劃根基秉承唐朝。
唐朝因循隋朝處所行政區劃,實施州、縣二級製。五代因之。這一期間,除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幾年時候裡實施郡、縣二級製外,其他大部分時候皆實施州、縣二級製。唐朝初期,天下設有州360個、縣1557個。唐朝鼎盛期間,山東地區起碼分彆為14個州,80多個縣,團體上構成了當代山東行政地區的框架。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裡。南北一百六十五裡。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裡。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裡,即今登州所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