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誘夫_第51章 花式寵妻第八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南至大海六十裡。

不夜故城,在縣東北八十五裡。屬東萊郡。春秋時萊子所置,初築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元處所行政區劃的最大特性就是在天下建立行省軌製,構成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區製。山東與河北、山西、內蒙等地處於元多數四周,通稱為“腹裡”,作為中心特區,由中書省統領,故冇有設行省,而是直接設路和直隸州。因為中書省地區泛博,為便於辦理,在路之上設立肅政廉訪司和宣慰司,作為查察區。山東地辨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錄,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置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附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所蓬萊。

文登山,在縣西北九十裡。

登州,東牟。中。開元戶二萬八千五百三十三。鄉三十六。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裡。西南至東都二千一百四十裡。北至海三裡。西至海四裡,當中國往新羅渤海過通衢。正北微東至大海北岸都裡鎮五百二十裡。東至文登縣界大海四百九十裡。東南至大海四百六十裡。南至萊州昌陽縣二百裡。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裡。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裡,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金根基因循唐製,並參照宋製,實施中心當局帶領下的路、州(府)、縣三級政區製。將宋朝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改名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在汗青上第一次正式成為行政區劃稱呼,一向因循至今。大定年間,山東地區歸屬山東東西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和南京路,共設28州(府),94縣。此中,登州、萊州、濱州、沂州、濰州、密州、莒州、淄州、棣州、寧海州等10州劃歸山東東路。登州統領地區有所竄改,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縣設寧海州,以登州所屬的兩水、楊疃2鎮置福山、棲霞2縣。登州轄4縣: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治所蓬萊。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在我國汗青上初次設立登州行政區劃,領文登、觀陽2縣,以文登為治所。開初,登州行政區的稱呼、統領範圍和治所並不牢固。武德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快意元年(692年),複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劃一3縣,以牟平為治所。神龍三年(707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登州治所移至蓬萊。天賦元年(712年),又割蓬萊縣置黃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為登州,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劃一4縣,治所蓬萊。今後,登州行政區的稱呼、治所得以正式建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