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蹟仙蹤_第三十二回 海巔峽遊大禹遺蹟 皋蘭山遇佛子辯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再說老子騎青牛載老鼠,金虎載玉兔,烏龍腿爪盤蟒蛇,紅馬、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分開曲子寺,走出海巔峽,向皋蘭方向緩緩行去。曆經三日跋涉,方來到皋蘭山下的皋蘭城南郊野。恰逢雨後初霽,瞻仰皋蘭山,山間雲霧四起,山上樓台亭閣若隱若現,疑為天上宮闕,構成獨占“皋蘭山色”。

老子道:“恰是。”

老子道:“極是。老朽以為:六合因為‘忘我’而長存永在,人間‘賢人’因為退身忘私而成績其抱負。如大禹為群眾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群眾推戴他為天子。”

秦佚再問:“先生所言,用‘穀’意味‘道’,申明‘道’既是空虛的又是實在的;用‘神’比方‘道’,申明‘道’生萬物,連綿不竭;用‘玄牝之門’比方‘道’是產生萬事萬物本源。先生想申明‘道’的感化是無窮無儘的,從時候而言,它耐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儘。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然,其何故悠長呢?”

現在,老子彷彿醒來道:“好了,好了。佛道固然有異,確有殊途同歸之處。道佛應講究合緣。”

是夜,寺外風聲濤聲吼怒,秦佚心似蘆荻,搖擺不止,久不得靜。秦佚所思所想甚多,皆似雲之水橋,虛幻縹緲,不得其蹤。逐起家坐起,見老子仍然打坐,似睡非睡,便摸索輕呼道:

老子道:“再送你《品德經》七章:“天長,地久。六合之以是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賢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迦葉道:“尊師講人之患莫如有身,既然有身,如何能去除煩惱?如果講長生,尊師可長生嗎?以是玄門與佛教比擬,如同小井和大海,其教門好壞可知。”青牛持續老鼠道:“存亡若同道言有無,生即有,乃萬物之母;死即無,乃萬物之始。故存亡不過是道之循環。”迦葉道:“公然名師出高徒,道言存亡與佛說轉世大同。”

“先生可曾入眠?”

老子道:“卻可如此釋之。”

老子道:“我再送你《品德經》五章: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六合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平,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因而,一場道佛之辯,終究偃旗息鼓。恰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