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種說法各不不異,但是又各有事理。不過,這些說法多數出於方誌,並且這些方誌又多修撰於清朝,如何能說準漢朝的事情,不免令人生疑。何況舊時鄉賢遺老撰寫方誌,隻要無益於本地的人物事件,多數兼收幷蓄,乃至捕風捉影,牽強附會者也不鮮見。這就使得很多質料真假莫辨,難覺得據。如同蕭何追韓信之事,究竟哪個處所實在可托,不能單憑一兩條質料即來認定,應當放在當時的汗青背景中去作詳細闡發。
漢中市西南約500裡處,為當代寧羌州境(今為陝西省寧強縣)。這裡有條西流河,彆名“韓溪”或“寒溪”。據清朝道光年間修撰的《寧羌州誌》載:蕭相國夜追淮陰侯至此,故西流河稱為“韓溪”。其情節與“馬道街”有些類似。在縣城西舊時有“韓王廟”,縣城內有“韓王祠”、“歸漢橋”等,都出於“蕭何月下追韓信”之說。在這裡還傳播有這類官方故事,如說韓信去意已決,蕭何如何也說不轉他。就在韓信持續前行之時,其青鬃馬不謹慎陷進了土坑,一下折了馬腿,韓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長歎:“漢王當興,天留我也!”這才無法跟了蕭何歸去。韓信的陷馬坑至唐朝另有,唐末一場大水給淤平了。傳聞當時的鄉紳曾在此處立碑記念,可惜這碑也弄冇了。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宋祝穆《方輿勝攬》和《陝西通誌》、《南鄭縣誌》等記錄,秦漢期間由陝西漢中到四川巴中,其必經之地為米倉道(屬今南江縣境),此路盤曲難行,常有野獸出冇。米倉道上最高的是“孤雲”、“兩角”二山,東西對峙,其勢險要。諺雲:“孤雲兩角,天去一握。”要想從蜀地東歸,插翅也難超出這裡。在這兩山之間,有座不起眼的“截賢嶺”,韓信至此上馬步行,想不到被蕭何反對在這裡。官方傳說此處原名“仙台山”,因為蕭何、韓信的故事才改了名字。厥後人們在此建了“淮陰侯祠”,很多韓姓人來這裡祭奠。唐朝楊雄在集州(今四川南江縣)當刺史時,特地到“截賢嶺”憑弔,立下了“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山”石碑。此碑在北宋末年移入南江縣學,厥後在戰亂中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