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家皆雲“東呂鄉”是薑子牙的故裡,這是一個很陳腐的地名,西漢時即在琅邪郡的海曲縣設有“東呂鄉”,海曲縣在東漢時改成西海縣,其治地點今山東日照市西。薑子牙的故裡“東呂鄉”,即本日照市東港區(原日照縣)秦樓、石臼一帶,這不但合適薑子牙為“東夷之士”的說法,也同孟子、司馬遷“東海上人”的觀點完整分歧。另從《日照縣誌》、《莒州誌》及清朝日照名流丁愷的《望奎樓遺稿・西海征》等方誌史料來看,明朝萬積年間東呂鄉另有遺址可考:秦樓街道的馮家溝村即“太公望所出”的故裡,張家台築有範圍可觀的薑公祠,因為年代長遠,塌圮失修,這些遺址已經找不見了。
周武王九年(前1068),薑子牙批示雄師東進,在黃河孟津渡口召開誓師大會。他左杖黃鉞,右持白旄,高呼誓詞,號令軍隊:“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雄師很快度過黃河。各部首級傳聞這一動靜,紛繁前來挨近,“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強大了伐紂步隊。但是,過了河的周軍很快又返回原處,薑子牙勝利地批示了一次滅商預演,史稱此次軍事練習為“孟津觀兵”。
剩下來的就是《六韜》了。這是薑子牙的著作嗎?最早提到這個稱呼的是《莊子・徐無鬼》,此中有“金版六韜”的記錄。《典範釋文》注說:“司馬彪、崔撰雲,《金版六韜》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由此看來至遲在戰國初年,已有《六韜》這部兵法了。奇特的是,司馬遷撰《史記》和班固寫《漢書》都未提及這部很馳名的兵法,是當時已經失傳?還是他們冇有傳聞過此書?直到三國期間,《六韜》才俄然冒了出來。《三國誌・先主傳》注曰:“閒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誌意。”但《六韜》的詳細內容仍然不得而知。直到唐朝初年,長孫無忌撰《隋書・經籍誌》,這才選收《太公六韜》五卷,並注曰:“周文王師薑望撰”,這就是先人看到的《六韜》。如許一來題目就龐大了,如果真的如此,薑子牙著《六韜》的實在性就值得思疑,換言之,《六韜》也很能夠是冒牌貨了。
《荀子・君道》說到周文王聘請薑子牙時如許說道:“夫人行年七十有二,但是齒墮矣。”周文王在位50年,算他在位40年時聘請這位智囊,到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時,薑子牙該是90多歲的白叟了。按照“太公呂望碑”引《竹書編年》記錄,薑子牙卒於周康王六年(前1021)。康王之前是成王,他在位37年。而成王之前的武王卒於牧野之戰後二年,如許累算起來,薑子牙活了140歲擺佈。而屈原《楚辭・九辯》則說“太公九十而顯榮兮”,意義是薑子牙碰到周文王時已經90歲了。照屈原之說推算,薑子牙起碼活了160多歲,這對餬口程度不高,衛生保健前提很差的周朝來講,的確是不成設想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