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篷船停靠到渡口,那士人也不下船,就在船頭遞下一個頎長青布囊,問:“曲子何名?”
小嬋跟從丁幼微多年,也識得字,獵奇地問:“操之小郎君,你說的蔡中郎是不是蔡文姬之父蔡邕?”
牛車不斷地向北行駛,把偌大的西湖拋在了身後,約莫下午四點鐘擺佈,也就是正申時,三輛牛車和步行的來德一起來到了錢唐江南岸的楓林渡口,錢唐縣在江之北岸,陳操之一行要渡江。
陳操之接過布囊,也不伸謝,答道:“曲名《憶故交》。”然後緩緩抽出囊中長簫,動手沉甸甸,比普通竹簫重,簫身呈青綠色,紋理精密順直,彷彿是剛斫下的竹子製成的,另有綠竹清氣,曲指在簫身一叩,音色硿硿然。
此時初夏,楓葉未紅,隻要細碎的小花星星點點的紅。
陳操之並不知這兩個士人是誰,也不在乎,隻是獲贈的這支柯亭簫實在是妙,本來洞簫的音域是比曲笛略窄的,但這支柯亭竹製的簫音域竟不輸於笛子,音色的溫馨文雅天然更不是笛子能比的,可謂是簫中極品。
江水汩汩奔騰,夕陽鋪水,金蛇狂舞,一條富麗的烏篷船逆流而下,卻在江心橫過船頭,朝這邊渡口劃來,離岸五丈用長篙泊住,就停在那邊,船頭鵠立著兩小我,一人頭戴縑巾,身穿白絹單襦,年約三十擺佈,眉清目細,風神俊朗,身左一人五十來歲,個子略矮,梳角髻,頰邊肉圓,鳳目斜挑,大袖飄飄,也是極具風采,二人都在冷靜看著江岸那斜倚曲柳的美少年,側耳聆聽少年吹奏出的豎笛聲,沉浸此中。
陳操之道:“蔡中郎辭賦、音樂、書法獨步當代,相傳他遊曆吳郡,在會稽柯亭的一家客店歇夜,聽著雨點敲打著屋頂,俄然拍床大呼起來,讓店家從速把屋簷的第十六根竹椽換下來給他,蔡邕就用這根竹子製成了一支豎笛,這就是柯亭笛。”
士人大笑,即命船伕解纜而去。
感激書友們的票票和打賞,寒士已經在首頁新書榜上了,書友們和小道一起加把油,讓寒士再進步幾位。
——————————
這時,陳操之一曲已終,正要將簫支出布囊,卻聽船上阿誰年約三十的士人揚聲道:“且稍待,我有一支柯亭笛相贈。”
宗之和潤兒都愛坐船,一年也就這一回,聞言精力大振,一起學著丁府兩個佃客那樣朝對岸招手:“船來——船來——”
陳操之道:“焦尾琴、柯亭笛,蔡中郎雅事,如何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