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9章 三字經(8)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彼女子,且聰敏,爾[1]男人,當自警[2]。

【譯文】

【譯文】

唐玄宗在位期間,有個叫劉晏的小孩子,才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做了賣力校訂筆墨的官。

唐劉晏[1],方七歲,舉[2]神童,作正字[3]。

狗能替人看家守夜,雞能給人報曉啼鳴,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隻會迷含混糊過日子,那有甚麼資格稱為人呢?

[1]瑩:北魏人祖瑩,八歲能作詩。[2]詠:吟唱。[3]泌:唐朝人李泌,七歲能以下棋為題作詩賦。

【註釋】

[1]壯:成年。[2]行:行事,指實際。[3]致君:幫助君主,報效國度。[4]澤民:澤,恩澤。澤民指官為一方,惠澤百姓。

【解讀】

[1]立名聲:立名於世。[2]顯父母:使父母感到高傲。[3]裕於後:指恩澤先人。

[1]司:辦理。[2]苟:如果。[3]曷:如何,如何。

蔡文姬平生運氣盤曲,但她博學多才,家有浩繁藏書。曹操也特彆愛書,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很戀慕蔡文姬家中藏書。當蔡文姬說本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因戰亂已丟失時,曹操深感遺憾。但蔡文姬又說她還能背出此中四百篇時,曹操又大喜過望。就如許,蔡文姬憑影象默寫出四百篇文章,可見蔡文姬的才情。蔡文姬博學多藝,善賦詩與辨樂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忿詩》等。《悲忿詩》也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在戰亂時她被匈奴人掠走,後為曹操派使節接回。

【註釋】

中國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做父母的再有錢,孩子從小每天錦衣玉食,消磨鬥誌,不思進取,又有甚麼用呢?錢總有效完的時候,到時一無所長甚麼也不會做,反倒害了他們。讀書則不一樣,書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理,這纔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儘的財產。

彼穎慧[1],人稱奇[2],爾幼學,當效[3]之。

彼雖幼,身已仕[1],有為者[2],亦如果。

彆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或許是滿箱金銀財寶,而我教誨子孫的隻是這本《三字經》罷了。

在舊時封建社會,人們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孩子想要讀好書、學好藝是不輕易的,她們能辨琴聲能作詩,更顯得難能寶貴。這兩位才女的例子旨在鼓勵男孩子要儘力鬥爭,以此作表率。現在男女劃一了,女孩子也能上學讀書這是社會的進步。實在不管男女,都需求充分知識與進步涵養,才氣在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