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吊頸[1],錐[2]刺股[3],彼不教[4],自發憤。
【譯文】
西漢時路溫舒用蒲草抄《尚書》瀏覽,公孫弘把《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倆無錢買書,但還不忘勤奮,如此苦學。
唐宋八大師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讀書,比及二十七歲時,纔開端下決計儘力學習,厥後成了大學問家。
[1]既老:已經大了。老,指春秋已大。[2]猶:尚且。[3]爾:而你們。[4]小生:青少年。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保持生存,還常常讀書吟唱。他的老婆受不了他如許唱歌一樣讀書,熬了好久,終究要了一紙休書,另嫁彆人。厥後朱買臣獲得天子賞識在本地做了太守,朱買臣請前妻和前妻的丈夫在太守府用飯,不知他前妻是悔怨還是痛恨他殺身亡了。李密,隋末農夫叛逆中瓦崗軍首級,他也是幼年時點滴學習、堆集學問,在汗青上做出了一番奇蹟。
披[1]蒲[2]編,削竹簡[3],彼無書,且知勉。
【註釋】
【解讀】
如囊[1]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2]。
【解讀】
【解讀】
【解讀】
【譯文】
前人在冇有書籍的環境下締造環境也要讀書,冇有錢買就借書,借完了還要還給人家呢。以是就把草蒲編成書,用竹簡刻成書,抄書、刻書以瀏覽。現在,書籍、條記本、電子書等已習覺得常,學習的環境前提樣樣不缺,不好好讀書真是冇來由啊。
【解讀】
【註釋】
[1]既成:已得勝利。[2]異:驚奇,詫異。[3]宜發憤:應當早立弘願,勤奮讀書。
【譯文】
宋朝梁灝,八十二歲時才中狀元,在朝廷大殿上對天子提出的題目對答如流,統統插手測驗的人都不如他。
[1]梁:架於柱上端的屋梁。[2]錐:鑽孔用的銳器。[3]股:大腿。[4]教:催促。
【譯文】
[1]負:背。[2]掛角:隋代李密替人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梁灝年紀這麼大了尚且獲得勝利,大師都嘖嘖稱奇,佩服他好學不倦。我們現在還年青,當早立定誌向,勤奮儘力,定能前程無量。
【解讀】
彼既成[1],眾稱異[2],爾小生,宜發憤[3]。
彼既老[1],猶[2]悔遲,爾[3]小生[4],宜早思。
【解讀】
蘇洵到二十七歲才覺悟讀書的首要性,厥後仍然功成名就。可見,隻要想學習,甚麼時候起步都不晚。關頭在於,是否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地點,是否將意誌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