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8章 三字經(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宋朝梁灝,八十二歲時才中狀元,在朝廷大殿上對天子提出的題目對答如流,統統插手測驗的人都不如他。

【譯文】

彼既老[1],猶[2]悔遲,爾[3]小生[4],宜早思。

梁灝年紀這麼大了尚且獲得勝利,大師都嘖嘖稱奇,佩服他好學不倦。我們現在還年青,當早立定誌向,勤奮儘力,定能前程無量。

【註釋】

疇前的孔子是好學之人,當時魯國有個神童,名叫項橐,孔子曾向他請教。像孔子如許的聖賢尚且不忘好學,何況我們淺顯人。

【譯文】

【譯文】

蘇洵到二十七歲才覺悟讀書的首要性,厥後仍然功成名就。可見,隻要想學習,甚麼時候起步都不晚。關頭在於,是否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地點,是否將意誌付諸行動。

[1]梁灝:宋朝人,一說他八十二歲才中狀元,另說他二十三歲時登第。[2]魁:為首,第一。

【解讀】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照亮讀書,孫康冬夜藉助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道費事,在艱苦前提下卻能持續肄業。

【解讀】

若梁灝[1],八十二,對大廷,魁[2]多士。

西漢時路溫舒用蒲草抄《尚書》瀏覽,公孫弘把《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倆無錢買書,但還不忘勤奮,如此苦學。

學習是需求從小循序漸進地接管文明知識教誨。如果因為各種啟事,如冇有很好的環境或錯過了機會,還能不能學好並獲得成績呢?答案是能夠的,所謂大器晚成是也。北宋聞名文學家蘇洵到27歲纔開端發奮讀書,他的老婆也瞭解並支撐他。他起步晚,但進步快,與宗子蘇軾和次子蘇轍一起,史稱為“三蘇”。唐宋八大師裡蘇氏一家就占了三位,這就很了不起!

趙普當宰相的時候從《論語》中學習很多為臣之道,他能引經據典,措置政事也井井有條。但也有人進犯他隻會讀《論語》,趙普答覆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忙宋太宗治天下。”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嘉話。

【譯文】

蘇老泉[1],二十七,始發奮[2],讀冊本。

【解讀】

【解讀】

[1]趙中令:趙普,北宋初年宰相,官至中書令。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談吐聞天下。[2]魯論:書名,《論語》有三種版本,《魯論》《齊論》《古論》,我們凡是讀的論語是《魯論》。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