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經》稱“六經”,該當講習根究。
【解讀】
孔子作《春秋》的時候,筆鋒很短長,當時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光榮莫過於天子之華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貶者,其熱誠莫過於天子之科罰。孔子用詞極其講究,看似平平,不直接表白本身的態度,但是寓批駁、辨善惡於盤曲的文筆當中,號稱春秋筆法。
【註釋】
【譯文】
【譯文】
[1]經:儒家典範。[2]子:諸子百家。[3]史:史乘。[4]世係:帝王家屬世代相承的脈係乾係。[5]始終:王朝興亡的委曲。
五子者,有荀[1]揚[2],文中子[3],及老[4]莊[5]。
戴德和戴聖清算並且註釋《禮記》,傳述和發揚聖賢著作,這為先人體味前人典章軌製和禮樂軌製供應了詳細記錄。
遠自伏羲氏、神農氏再到軒轅黃帝,三位太古期間的帝王都勤政愛民,先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大禹采取疏導的體例治水,疏浚江河,興建水利,把河道的水疏導到海裡,消弭了水患。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絕代嘉話婦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力也被載入史冊,供先人敬佩學習。墨子在《莊子·天下》中稱:“禹,大聖也。”“周文武,稱三王。”是指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這三王。周文王普通被視作周朝的建國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名王。周文王給繼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質保障和精力財產,此中就有周文王兒子周公旦和薑太公來幫手周武王。
三傳[1]者,有公羊[2],有左氏[3],有穀梁[4]。
有典[1]謨[2],有訓[3]誥[4],有誓[5]命,書之奧。
【註釋】
經[1]子[2]通,讀諸史[3],考世係[4],知終始[5]。
【註釋】
【註釋】
【註釋】
因為周朝的式微,《詩經》內裡的微言大義也被人忘記蕭瑟了,以是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寓含著對實際政治的批駁以及對各國當權者善罪過動的辯白。
我周公[1],作周禮[2],箸[3]六官[4],存治體。
[1]孝經: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書,共十八章。[2]通:貫穿。[3]六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4]始:才。
《國風》《風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歌內容豐富、豪情深切,值得我們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