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昔:疇前、當代。[2]孟母:孟子的母親,姓仉,賢能有德。[3]擇鄰處:挑選好鄰居再住下來。[4]子: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後代尊為“亞聖”。[5]機杼:機,織機;杼,梭子。
【註釋】
【譯文】
【譯文】
對孩子和門生嚴格要求是做父母和教員的職責,嚴格的教誨是通往成才之路的體例,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事理。也有人說,徒弟領進門,修行在小我,這句話也申明小我儘力的首要性。兩種說法辯證哲思,相輔相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經搬過三次家,就是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逃學,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來教誨他。
[1]香:黃香,東漢湖北安陸人,博覽群書,官到尚書令。[2]九:量詞,表數量。[3]齡:年齡。[4]席: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前人用以坐、臥,現凡是用來鋪床或炕等。[5]執:實施。
[1]苟:假定,如果。[2]乃:因而。[3]遷:竄改,竄改。[4]道:體例,事理。[5]貴:值得看重,正視的。
玉不琢[1],不成器[2],人不學,不知義[3]。
[1]初:開端的意義,這裡指人剛出世的時候。[2]性:品德本性的意義,指人的賦性(天賦具有的本質與脾氣)。[3]善:良善,仁慈。[4]習:指習性,風俗。
【譯文】
最好的教誨體例就是“貴以專”,培養學習的傑出環境。社會快速生長,追逐勝利的好處足以讓人暴躁得不敷溫馨,那麼真的需求靜下心來想想,讀好書必須先打好根本。根本安穩才氣在根本上作個彆題目的專項研討,根本要求多能,研討則要求埋頭,一專和多能也是同一的,隻要多能的根本才氣埋頭,也隻要埋頭後纔要求多能。
【譯文】
[1]子:後代。[2]非:不,不是。[3]宜:應當,該當。[4]幼:年紀小的時候。[5]何為:乾甚麼,做甚麼。
【註釋】
人之初[1],性[2]本善[3],性附近,習[4]相遠。
【譯文】
隻是扶養後代吃穿而不好好教誨,是做父母的錯誤;隻是對門生教誨,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教員的怠慢瀆職了。
【註釋】
【譯文】
【註釋】
苟[1]不教,性乃[2]遷[3],教之道[4],貴[5]以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