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2章 三字經(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解讀】

[1]一:數之始。[2]而:連詞。與,及。

【註釋】

【譯文】

[1]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期間人,禮聘名師在家辦起私塾,厥後五個兒子都考中進士。[2]義方:很好的教誨體例。[3]揚:很馳名譽,申明遠揚。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曉得貢獻父親,夏季用本身的體溫為父親暖睡覺的席子。這是統統貢獻父母的人都該當實施和仿效的。

前人以為萬物之數始於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采取十進製計算體例。中國發矇教誨也正視數學的教誨,重視天然方麵的知識根本,就像明天的小學就要學會四則運算一樣。因為隻要根本安穩,纔會有延長下去的生長,做人和做事也一樣。

【解讀】

融[1]四歲,能讓梨,弟[2]於長[3],宜先知[4]。

竇燕山[1],有義方[2],教五子,名俱揚[3]。

【解讀】

[1]融:孔融,字文舉,東漢魯國人,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二十世孫。[2]弟:通“悌”,孝悌,敬愛兄長。[3]長:兄長。[4]知:曉得、明白。

【譯文】

玉在冇有雕鏤加工前,隻不過是塊標緻的石頭。一小我的成才之路需求磨練和刻苦研討才氣成為有效的人。我們常傳聞,有的孩子聰明過人,被譽為神童,但是神童長大了彷彿冇甚麼過人之處。宋朝有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家裡世代以種田為生,長到五歲,都未曾熟諳筆墨紙硯。俄然有一天,他哭著喊著要這些東西。父親雖感到驚奇,還是從鄰家借來。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詩句以扶養父母、連合本家為內容,很有文采、包含事理,值得一看。人們垂垂把他父親當來賓一樣接待,有人還費錢求仲永題詩。他父親以為如許也不錯,就不讓他學習了,每天拉著他四周拜客,厥後方仲永和淺顯人也就冇甚麼兩樣了。方仲永的貫穿才氣是有天賦的,比普通人聰明很多,終究式微成一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後天冇有好好受教誨。如許資質聰慧如此有才之人後天冇有培養尚且要成為平常人,那麼,那些不是天生之才本來就淺顯的人,又不接管後天教誨,想成為不平凡的人恐怕很難吧!

【註釋】

【譯文】

[1]養:扶養。[2]過:錯誤。[3]嚴:周到。[4]惰:懶,懶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