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俠五義_第4章 金龍寺英雄初救難,隱逸村狐狸三報恩(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且說當下開館,節文已畢,寧老先生入了師位,包公呈上《大學》。教員點了句斷,教道:“大學之道。”包公便說:“在明顯德。”教員道:“我說的是‘大學之道’。”包公說:“是。莫非下句不是‘在明顯德’麼?”教員道:“再說。”包公便道:“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教員聞聽,甚為驚奇,叫他往下念,仍然涓滴不錯;然仍不大信,疑是在家中有人教他的,或是聽人家念學就了的,尚不在懷。誰知到厥後,不管甚麼冊本俱是如此,教上句便會卜句,有如溫熟書的普通,真是把個老先生喜的樂不成支,自言道:“哈哈!不想我寧某教讀半世,今在此子身上成名。這恰是孟子有雲:‘得天下英才而教誨之,一樂也。’”遂乃給包公起了官印一個“拯”字,取意將來可拯民於水火當中;起字“文正”,取其意“文”與“正”,豈不是“政”字麼?言其將來理國政,必為治世良臣之意。

因至鄉試年初,滿是寧公作主,與包山一同商討,硬叫包公赴試,叫包山都推在老先生身上。到了掛榜之期,誰知又高高的中了鄉魁。包山不堪歡樂,唯有員外愁個不了,還是藏著不肯見人。大爺備辦筵席,請了先生坐上席,統統道賀的鄉親兩邊相陪,大師熱烈了一天。諸事已畢,便商討叫包公上京會試,稟明員外。員外到了此時,也就冇的說了,隻是不準多帶跟人,唯恐破鈔了盤川,就帶伴童包興一人。

你道寧公為何如此說?他因員外是個愚魯之人,如果諫勸,他決不聽,並且本身門徒又保得必作臉;莫若本身攏來,一則不至誤了包公,二則也免包山跟著難堪。這也是他讀書人一片苦心。

不覺工夫荏苒,早過了五個年初,包公已長成十四歲,學得滿腹經綸,詩文之佳自不必說。先生常常催促遞名送考,怎奈那包員外是個節約之人,恐怕赴考有很多破鈔。從中大爺包山不時在員外跟前說道:“叫三黑赴考,若得進一步也是好的。”無法員外不允,大爺隻好向先生說:“三弟年紀太小,恐怕誤事,臨期反為不美。”因而又過了幾年,包公已長成十六歲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