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一聲號召,眾內侍便忙活開來,支起了帷幕錦帳,安排好了幾案,一邊端上吃食來,一邊在山澗中打水,煮起茶來。
有道是“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轉眼之間,劉照來到東漢後的第五個年初,又疇昔了將近半年。光陰進入了蒲月,這年的夏至節也不約而至。
漢朝,端五節尚未成型,蒲月五日僅僅是作為一個忌諱之日而存在,不過用五色絲線係臂以辟邪的風俗此時已經構成,分發、服用避暑藥的行動,大抵就是先人燃燒艾草、照顧香囊的雛形。不過,官方祭奠屈原,則主如果在楚地,同期間的吳地,卻在祭奠伍子胥,兩人都被視作“水神”,所謂“屈原是水仙,伍子胥為濤神。”直到南北朝期間,儒家思惟對風俗節日的影響進一步加深,故而將“帶路黨”伍子胥從中剔除了出去,而此時,也恰是蒲月五代替夏至,成為夏季這個時段的嚴峻節日的期間,由此,係五色絲線、用藥物避暑驅蟲(艾草、雄黃、香草)、吃粽子、祭奠屈原,這一係列先人耳熟能詳的端五節風俗,正式成型。
但是在此時,劉照看到的旱龍舟,就豪闊的多了,布船仿照實在的龍舟,足有三四丈是非,由十二名男人共同肩挑。這十二名男人手中拿著木槳,做出奮力盪舟的模樣,龍舟尾部有一人,手執長篙,扮作撐船的篙師,龍舟前頭也有一人,扮作鼓手。
張勳答道:“統統的事情都有侯黃門照顧,我固然掛著個尚方令的名兒,實在那裡教唆得動宮裡的人,不過跟著到處露麵應個景罷了。”說著,往劉照那邊望了一眼,又緊接著對何氏說道:“殿下彷彿挺喜好阿鵲的……”
邙山同時又是玄門聖地,相傳是老子煉丹的處所。但這一說法,大抵起於唐朝,起碼來講,專門為老子修的上清宮,乃是建於唐朝。而在漢朝,邙山尚未有成群的宮觀寺廟。
因為氣候已經非常酷熱,出行輕易中暑,以是固然是過節了,但是遵循往年的常例,炎夏之際的夏至、伏日兩個節日,何皇後是不會接劉照回宮的,而是讓他呆在邙山避暑。
世人行至半山,路遇一處山澗,自崖壁上瀉下,四下飛濺,水汽森森,四周的山石,或如猛獸,或如飛禽,縱橫拱立,上麵苔蘚斑斑,蘿藤纏繞,很成心趣。劉照站住了貪看風景,侯振見狀,忙上前道:“殿下,時候已將近中午了,不如在此暫歇半晌,用些炊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