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本紀_134.一三四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便是他此人,提及套話來,也是讓人驚駭的,英奴冷冷瞧著他,說了這半日,霧裡看花水中撈月般,到底是何內幕,他成去非為何不再說清楚些?

顧曙心下無言,可麵上還是平常,隻道:“稻稼蕩冇,黎庶饑謹,今上憐恤子民,臣深感聖主之德。”

腦中一轉,很快腐敗,好一個百官之本,錄尚書事的又不是他,他反倒大包大攬把罪惡扛下來了,虞仲素不是韋公,即便當下大家也要尊稱一聲“虞公”了,大司徒就坐在前頭,成去非話已至此,錄尚書事的幾位還坐得住嗎?

這是查出甚麼來了,一個個的,儘在這裡裝正賣勇,英奴焉能不知?成去非挑這個頭,他尚書檯一世人天然緊隨厥後,還不曉得這番話到底是針對何人而發,卻偏要說的到處替君父著想,言臣子之大義,反正官倉的事,同朝堂之上這眾卿家脫不了乾係,是故大司徒光祿勳大夫司隸校尉等人毫無動靜?倘真無乾係,成去非緣何當眾提及?

英奴輕籲一口氣,手指在膝頭點了點:“那便按顧尚書所言擬旨,”說著望向中書舍人,微微點頭表示。

國朝草創之初,並未留意水事。自宗天子起,方設都水官府,然河堤謁者不知水勢,倒是常態。直到皇甫謐任大司農,上表言“水功至大,當與稼穡並興”,事情才一度迎來轉機,大司農慧眼識人,保舉有方,多有知水者在其職。到鐘山一變,人事浮動,都水官府不但以內行人充之,更是不務王事,此次海水倒灌一事,尚書令如何櫛風沐雨早傳遍朝堂,不過水患之事,到底是俟河之清。

朝會一波三折,至此世人才明白尚書令企圖地點,兜兜轉轉一大圈,原在這上頭,“以工代賑”聽上去確是合情公道一舉兩得的好體例,可他方纔所提官倉一事,到底繚繞於世民氣頭,不知背麵又是一場多麼模樣的風波……

“今上一片苦心,臣等忸捏,百官俸祿亦當減半。”

尚書令到底是奪目啊,英奴心底幽然感喟,他成心借題闡揚,卻又隻肯蜻蜓點水,好似一枚石子悄悄巧巧落入水中,早攪亂一池子民氣,本身置身事外,大有等人入榖之意。世人見他所言不過冰山一角,知情的不知情的倒出奇分歧地沉默,眼下穀糧恰是敏感之事。一時殿中寂寂,連呼吸聲都能教人生出幾分煩躁。

“那朕就等著廷尉給個說法,方纔尚書令既言府庫出了題目,看來光是開倉佈施難能安撫百姓,眾卿可另有要說的?”英奴兩眼茫茫然望著火線,心頭莫名一陣仇恨,他的百姓眼睜睜等著君父去救,君父卻隻能坐在這裡跟群臣們明裡暗裡地較著勁!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