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經濟熱詞解讀(財經郎眼02)_第22章 民營經濟的危機與救贖(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郎鹹平:並且更不幸的是甚麼?很多的民營企業家為了爭奪一點資本不得不跟國企掛鉤。做民營企業真是不輕易,不如去炒樓炒股還簡樸一點。

王牧笛:關於這一波產能多餘有很多種闡發,但是根基的闡發都會存眷到4萬億和十大財產複興打算。這都是“過後諸葛亮”。

王牧笛:你看我這有個數傳聞,上半年根本設施扶植的投資,對經濟增加的進獻率達到了57.4%。當局的這個4萬億的財務救濟打算70%以上是投資到了根本設施扶植。這就意味著一個題目,就是能拿到這些根本設施扶植大項目標滿是那些大型的國有企業,而這些民營企業幾近與這個絕緣,以是現在這個新一輪的“國進民退”的話題就出來了。

在“作壁上觀”的同時

(佳賓先容:王曉林,《期間週報》首席編輯。)

王曉林:我跑了,我已經一年都冇做股票了。

產能多餘是“濟急”的刺激政策

主持召建國務院常務集會

偏好根本設施扶植

研討擺設按捺鋼鐵、水泥等部分行業

剋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建國務院常務集會,研討擺設按捺鋼鐵、水泥等部分行業產能多餘和反覆扶植,指導財產安康生長。產能多餘再次成為當局擔憂和調控的“靶心”。這被市場解讀為,宏觀調控政策在經曆了“搶救式”的加大投資、去庫存化以後,思路開端有所竄改。有專家指出產能多餘是“濟急”的刺激政策帶來的一大弊端,也是國有經濟非理性擴大的成果。4萬億投資以及相乾的信貸投放偏好根本設施扶植,拉動了GDP,卻冇法拉動民企的投資與生長。這讓關乎國計民生的民營經濟,在“作壁上觀”的同時也墮入了深深的焦炙。

帶來的一大弊端

王牧笛:並且作為這個“少數朱門的盛宴”――這4萬億,包含銀行大量信貸,彷彿國企手握這些重金也冇乾甚麼閒事,也冇去做實體經濟。

王牧笛:剛纔說到“國進民退”,現在“國進民退”在各個行業都在產生。拿航空業舉例,東星航空比來被法院判了極刑――停業開張了,這個企業客歲虧損了5個億,實在5億元對航空公司來講真的不算甚麼,現在不是說“飛機一響,黃金萬兩”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