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征救民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回殿下,方纔收到諜報,延平郡王率雄師順利通過鹿耳門港,實施登岸,堵截台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的聯絡,想必很快便能結束戰事。”諜報官員趕快躬身答覆。

荷蘭在台灣隻要一千多名,分駐於沙洲上建立的熱蘭遮城堡和在隔灣(當時稱大員灣)相對的台灣本島上的普羅文查堡,海麵有以赫克托號為主的四條戰艦。論氣力,天然冇法抵擋鄭勝利所率的雄師。

“令下本日。挈妻負子載門路。處其居室,放火燃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本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火焚二個月,慘不成言。”

在目前的明清戰役中,計謀上風是談不上的,但主動權卻要力圖把握在手中。藉著本地遷界形成的民怨沸騰,加大對廣西、廣東清軍的守勢,不能不說是一個機會。

.......

在阿誰期間,科舉是獨一獲得功名的路子,但寒窗苦讀又有多少人能榜上馳名?考到頭髮變白,仍然不第的大有人在。而朱永興的體例卻使很多人得辟門路,經濟上的優惠且不必說,便是那皇室宗親、朝廷留守親筆題寫的匾額,以及那朝思暮想而不得的功名,便足以使讀書報酬之心動了。

固然百姓識字的少,固然當局的財力還不敷以推行後代的免費教誨,但無毛病朱永興采納一種變通的體例。以村為單位,由村民公推識文斷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講授佈告的任務宣講員,又是免費教孩子讀書識字的村辦西席。不但官府賜與補助或免除賦稅的報酬,每位先生還可視進獻被賜賚同秀才、同舉人的功名和頭巾,以及朱永興題寫的匾額“教書育人,功德無量”。

但朱永興就是頂著壓力推行下去了,如許做的好處不但僅是讓老百姓曉得戰役停止的狀況,讓他們感到戰役與本身是有關的;更因為那些獲得功名的隻配教私塾的傢夥的戴德戴德,使朱永興在底層百姓中也獲得了好名聲。

貴州的吳三桂正忙於運營、穩固,臨時構不成威脅,這使朱永興能夠抽調五千滇省軍隊聲援廣西;擴大國債的發行麵,商團、官方的籌措,再加上其他各項收益,也足以支撐明軍再度擴大,並加強武備。

“民有闌出天涯者執而誅戮。而民之以誤出牆外死者又不知多少萬矣。道旁木柵,牛馬不準出入。每處懸一牌,曰:敢出界者斬!越界數步,即行梟首。”

當然,朱永興曉得加大東征的力度並不能獲得充足的好處,起碼在短期內安設大量流浪失所的本地百姓會給財務帶來龐大的壓力。但戰役並不能隻考慮投入與收成的好處比,麵對百姓的磨難,朱永興還做不到無動於衷,隻以力所不及來自我安撫。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