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一百三十七章 廣東戰局推想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朱永興又拿過廣西的戰報,就著輿圖研討起來。

汗青上也確切如此,仁慈的百姓因為蘇利反對遷界而投奔推戴他,稱他和他的黨徒為“老蘇兵”,挑選xing地忘記了他加大稅賦所形成的痛苦。

蘇利,蘇利,朱永興摸著下巴,在腦海中搜颳著有效的質料。可惜,除了目前手頭的諜報外,他並冇有在本身的影象中獲得有效的東西。

本來是權宜之計,易成和張維翰對視一眼,心中瞭然。碣石戔戔之地,翻不起大風波,但在目前來講,對廣東戰局卻有很大的影響,不加操縱,也確切可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東征以解民倒懸、救遷民之苦為標語,民氣所向,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助力。而明軍越是勢大,越是勝利不竭,廣東全省的民氣也將越來越不穩。跟著清軍的變更,處所的防衛必定空虛,不說埋冇在山中的“土寇”會乘機煽亂,抵擋清朝及處所官吏殘暴統治的叛逆也會趁機策動。

而東征的明軍在攻城掠地的過程中,不但俘虜了很多綠營官兵,還獲得了本地百姓的推戴和歡迎。大量青壯主動參軍,並在委任的處所官構造下,在少量明軍軍官的練習批示下,已經承擔起保護治安、戍守占據地的任務。這使得東征明軍在推動過程中兵力的分薄很小,能夠持續保持著必然的兵力上風。

當年,晉王李定國兩入廣東時,肇慶、新會兩次大戰,雖無功而返,卻使尚耿二藩部下的經戰老兵喪失很大。也就是說,尚可喜的藩兵固然顛末端擴大,但也隻是人數上的表現,氣力卻已經大打扣頭。

當然,這有兩個前提前提:一是南海艦隊能夠擊敗清軍海軍,篡奪廣東海麵的製海權;二是蘇利是至心反清,且不殘民以逞。殘暴肆行。

對戰廣東清軍的另一個無益之處便是明軍的火線援助比較輕易,而清軍則恰好相反,從外省赴援來回動輒數月。比方當年的肇慶之役,尚、耿告急呼救,三月明軍已敗,蒲月清廷才令江寧駐防滿軍赴援,抵粵時隻趕上清算殘局。

如果蘇利反清,那不但會分薄廣東清軍的力量,更給明軍供應了一個可靠的登岸點。可之前後夾攻,使尚可喜難以對付。

或者――朱永興彷彿想到了甚麼。蘇利當然是因為清廷的本地遷界觸及到了他本身的好處,但飽受遷界之苦的百姓莫非不會因為有了抵擋暴政的領頭人而紛繁投奔,乃至於戀慕他嗎?

這個海寇出身的傢夥確切有些傲慢,或者說是笨拙。如果他同清軍已經勢如水火,天然要軟語相求,以期獲得明軍的援助。可這傢夥卻獅子大開口,實在有些不成理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