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五十五章 荊嶽對峙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為了使由大順軍改編討朔軍和吳軍改編的蕩朔軍不早會晤,給各自將領一段緩衝時候,朱永興也是無法之舉。同時,將蕩朔軍更遠地調離貴州,也是他的謹慎思之一。

“吳三桂背叛以來,湖南綠旗官兵多附賊。”

嶽州不但是湖南也是長江中下流“水陸衝要之地”。它位於浩大的洞庭湖之畔,長江南岸,三麵環水,一麵通陸地。而洞庭之水又與長江一脈相通,是以藉助洞庭之浪,可順水至長江,出湖南省境,水陸並行,隨心所欲。

而屯兵長江以南,穩固陣地,站穩腳根,即便大事不成,尚可“劃江為國”,立半壁江山。這番考慮,雖屬穩,卻難保勝利。兵法上說,有進無退。隻要打擊,才氣獲得和穩固已得的勝利。而軍事打擊一旦停頓下來,變成防備,就將被動捱打。

長沙副將黃正卿、參將陳武衡留下守城,目睹明軍已近在天涯,全城民氣惶惑。官兵已偶然守城。二人自知局勢已去,不想為清朝效力。遂派人至湘潭請降,連同部下和城池都獻給了明軍。

汗青上,吳三桂由雲貴起兵後,揮軍長驅直進,連陷沅州、常德、辰州、長沙、嶽州、衡州等計謀重鎮,所經之地,諸府州縣將吏非逃即降,短短三個月內便已擁有滇、黔、楚、蜀四省。

明軍的反攻淩厲難敵,滿兵敗於衡陽,綠旗清軍則是一觸即潰,乃至聞風而逃。清廷非常震恐,擋不住明軍的守勢,便究查處所軍政大員失土的任務。又是聖旨連下,一邊虛聲打單,一邊政治利誘。

而朱永興的意向彷彿也在向外界表白,明軍將渡江北上,兵鋒直指荊州。因為朱永興的王旗現在正在嶽州,宗室親征,朱永興作為敵我兩邊都諦視標人物,他在甚麼處所,當然很能夠便是明軍的主攻方向。

“吳三桂身膺重擔,甘心從賊,橫行凶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今削其爵,特遣寧南靖寇大將軍統領勁旅,前去毀滅,兵威所至,剋期蕩平。”

朱永興坐鎮嶽州,親身督師,並冇有頓時作打擊荊州的籌辦,而是停止了一番兵力變更。

固然有了長沙海軍,但船小炮少,多是兵船,遠不如長江海軍威猛,攻打荊州必定需求長江水助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