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五十五章 荊嶽對峙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接著,清廷停止了一係列的告急變更,分遣各方麵軍,任命各方麵軍的統帥——將軍,敏捷進入各自的戰區,諸如武昌、荊州、彝陵、鄖陽、襄陽、漢中、西安、京口、江寧、安慶、山東與河南等要地。這些計謀據點,仰仗長江天險,將以荊州為中間,重點佈列在長江中遊與下流地區,與長江南、山東、河南個彆地區互有延長交叉,構成了一道非常周到的軍事攻守防地。

這是兵家知識,參謀們所提,汗青上也如此,朱永興從善如流。

“蕩朔軍換防後,轉長沙,走株州,攻萍鄉,入贛省後與魏君重所部北進威脅南昌。”

而屯兵長江以南,穩固陣地,站穩腳根,即便大事不成,尚可“劃江為國”,立半壁江山。這番考慮,雖屬穩,卻難保勝利。兵法上說,有進無退。隻要打擊,才氣獲得和穩固已得的勝利。而軍事打擊一旦停頓下來,變成防備,就將被動捱打。

而借一脈之便,從長江便可進入洞庭,入湖南省境,必經嶽州。南北東西,行旅轉運,欲得水陸兼有之利,嶽州乃不成超越之區。在軍事上,得嶽州,可節製湖南之命脈,可斷南北交通,故此城為兵家必爭之地。

以後,閩浙有耿精忠,甘陝有王輔臣,鄭經亦出兵東南,吳軍持續以迅猛的守勢,持續篡奪了廣東、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區,前鋒直抵長江南岸,飲馬長江,翹首北望,已擺出渡江北進之態勢,可謂是情勢一片大好。

“諜報局,再派人攜孤密信至夷陵,命夔東各部與長江海軍沿江而下,於鬆滋會師,控遏荊州上遊。”

“賊勢猖獗,所屬州縣官員不能安民氣,固邊境,致常(德)、澧(州)、長(沙)、嶽(州)接踵陷賊,全數撤職查問。”

頓兵不前,是一個致命的計謀弊端。而吳軍未能在甘陝和江西獲得決定性勝利,打通與王輔臣和耿精忠的聯絡,使所占地區連成一片,則又是陷於被各個擊破危局的關頭。

十一月二十八,被堵截退路的衡陽清軍倉猝後撤,征朔軍則順勢反攻,賣力斷後的湖南綠營稍觸即潰,都統赫葉及瑚裡布不得已率滿兵轉頭迎戰。軍心本已狼藉。滿兵在兵力占絕對上風的明軍圍攻陷大敗,擠竄於湘江,溺斃者無數。少量殘兵不敢向北,逃過湘江,東竄江西而去。

明軍的反攻淩厲難敵,滿兵敗於衡陽,綠旗清軍則是一觸即潰,乃至聞風而逃。清廷非常震恐,擋不住明軍的守勢,便究查處所軍政大員失土的任務。又是聖旨連下,一邊虛聲打單,一邊政治利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