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稅,勸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在明朝,縉紳個人走向腐朽的同時完成了成為既得好處個人的竄改。這個個人在最高層影響皇權,在宦海間斷根異己,在各地搜刮民脂民膏——權勢所及之處,人們之間的社會乾係越來越不成體統,實施的政策也越來越背叛帝國公開宣稱的儒家品德。

以是,朱永興要改弦更張,並不以太重的稅糧來支撐國戰,而是減賦以抒養民力,還要大力生長手產業和貿易,以工商稅收來彌補。

實在呢,商稅從大要上看是增加了很多,但卻少了運輸、發賣中的隨便剝削和壓榨。而這類環境,倒是明朝中前期最為常見的事情。官商勾搭,亦官亦商,販子托庇於官僚,這貢獻、分潤豈不比現在要交納的商稅更多?

張玉治在縉紳中並不太著名,隻是因為心善卻俄然得此恩情殊榮,立時髦奮得滿臉通紅,趕快跪倒叩首。

明天這番話,朱永興信賴很快便會傳播開去,再說另有邸報刊發本身的談吐。並且這也隻是個防備針,讓那些士紳販子有個心機籌辦。一旦處所官員到任,開端實施新的政治、經濟政策,他是不會有所遷就的。他就不信賴了,嘴皮子無能過槍桿子。

“薄海哀思結,遺臣涕淚稠”,遺民謁陵時表情之悲慘,是先人難以真正體味的。“孤臣二十餘年淚,忍到今秋灑孝陵”,孝陵已經成為那一代人依托哀思和宣泄感情的場合,也是已經滅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後意味。

巡狩緬甸,永曆已失中外之望。朱永興則以儘力鬥爭打下了根底,到現在固然還要弄出個名義,可也算是水到渠成,比較輕易的事情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