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稅,勸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張煌言心中暗自感喟,作為魯王朱以海的虔誠部屬,他已經承諾了朱以海,勸進,然後便可使朱以海布衣角巾,蕭然物外,做個安生閒王。

如果明軍現在渡江北進,保寧被霸占的但願很大。但參謀總部和朱永興都感覺此時攻取並不是最好挑選,蜀王劉文秀兵敗保寧的經驗還在,便是因為急於進取,厚重不敷。

國度都快亡了,某些“君子君子”還在那邊嚷嚷“減稅,減稅”,隻要製定的政戰略微震驚了他們的好處,都換來他們象瘋狗一樣漫罵。減稅如果百姓受益也好,可卻都進了他們的腰包。現在呢,商稅進步了,卻少了很多蠅營苟苟,販子的實際承擔也不算重,稅收更是都入了國庫。

“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無一不私”,少數人的英勇義烈也冇法袒護縉紳個人的團體表示。而朝廷賜與縉紳的優寵遇遇和特權,並冇有使他們戴德戴德,忠心為國。反而變本加厲,拖賴並少納賦糧、脫避差徭是司空見慣;大肆兼併﹑侵犯彆人地盤﹐采取投獻投奔﹐收受彆人詭寄田糧、差役﹐包辦拖欠稅賦亦是平常;更有縉紳仰仗威勢﹐橫行鄉裡﹐虐待逼迫百姓。

以是,朱永興要改弦更張,並不以太重的稅糧來支撐國戰,而是減賦以抒養民力,還要大力生長手產業和貿易,以工商稅收來彌補。

“聖上巡狩,於緬甸形同囚禁,既不能召號中外,又於複興並無尺寸之功,倒要使朝廷受製於蠻夷。”朱以海持續說道:“國不成一日無君,汝之才氣勝今上百倍,可效英宗舊事,早正大號,已是馳名。”

實在呢,商稅從大要上看是增加了很多,但卻少了運輸、發賣中的隨便剝削和壓榨。而這類環境,倒是明朝中前期最為常見的事情。官商勾搭,亦官亦商,販子托庇於官僚,這貢獻、分潤豈不比現在要交納的商稅更多?

朱永興曉得張煌言的為人微風致,話既從他嘴裡說出,可見並不是作偽。但現在他還得做出姿勢,便笑著點頭道:“茲事體大,不成不慎。感激皇叔,感激張尚書,此事且放放,先圖複興為要。”

汗青上篡位之君每假“禪讓”﹑“受禪”之名篡奪政權。當讓國“聖旨”下達後,又故作遜讓,使朝臣再三上表,勸其即位,然後即位。比如曹丕代漢。亦有外族入侵﹑皇統間斷,大臣上表宗室勸其即位以擔當皇統者。土木堡之變後,景帝即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便是一例。

“殿下。”張煌言拱手說道:“世治先嫡長,世亂先有功。殿下光複半壁國土,且欲提兵北伐,賢明神武,可南拜正朔。若仍奉巡狩流亡之天子,則軍民之心難安,複興又期何日?”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