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國師_第211章 廷辯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劉同壽的後商書,補全了這方麵的內容。他把這位少時聰慧,成人後更是文武雙全商紂王,寫成了一個賢明神武的帝王。

迷惑,愈發的濃厚了,但是,夏尚書卻涓滴不受滋擾,表示得一派安閒,他頓挫頓挫的唸誦起來:“殷王紂,或謂帝辛,名受。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辛資質聰慧,聞見甚敏……”

對於這幾位君王的平生,書中的考據還算鬆散。隻不過,書中同一以‘或謂’二字作為藉口,增加了很多冇法查證的內容出來。

劉同壽毫不遊移,躬身見禮,朗聲答道:“回陛下,微臣情願。”RS

皇上為甚麼一向皺著眉頭。很不爽的模樣?明顯書中的商紂王讓他有所遐想,是以表情很糟,這位帝辛,和他的前任正德實在太像了。

劉同壽獻上的這本後商書,隻是個開首,僅僅寫到了三位君王。一名是被後代稱為商紂王的帝辛,另一名則是周文王父子。

為了證明這個實際,書中列舉了諸多紂王不虔誠的劣跡,當然,這些事蹟都是以或謂開首,卻不見於任何典範史籍。此中包含:摧毀古刹神像,為外來的西方教所引誘,不敬中原本土神明,乃至還在女媧廟留下淫詩一首,輕瀆神明等等……

自古以來,桀紂就是昏君的代表,在儒家的諸多典範中,這倆人殘暴不仁,荒淫無度,昏庸無能……總之,就是集統統儒家認定的天子缺點為一身。獨一的感化,就是給先人做背麵例子,令帝王們自省。

所謂紀傳體,就是以人物紀傳的體例闡述汗青。以紀來記敘帝後平生,名臣異士則以傳記述之,再加上記錄風土情麵、禮法軌製的誌,便構架成了一部恢宏的史詩。後漢書,三國誌,都是這類體裁的史乘。

“此中的大事,都有典範可做乾證,小事考據不明,卻都是些旁枝末節,僅僅是為了更詳細的申明罷了。夏大人如果想辯駁,那就得舉證駁斥之,若不能駁,修史這等大事,又豈能因你一言而否之?”

可如果真如夏言所請,事情的演變,就離開他的掌控了,好輕易有個讓本身行動高貴化、公理化的機遇,他又怎捨得放棄?

夏言聞言大怒,回身指著劉同壽,鬚髮皆顫,厲喝有聲:“猖獗!黃口孺子,讀書未久,幸運得了功名,竟敢信口雌黃,妄評史事,誹謗大臣!豈不知……”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